轻型旅和机动旅都换了轮战,是否意味着现在的轮战的越野能力已经能够充分适应南方水网地形了。就象毛子的BTR系列,在泥泞的东欧地形也适用,达到了毛子“坦克能通过的地方都能通过”的标准?毕竟轮战的维护成本和道路机动能力大大强于履带式。虽然网上毛子视频里BTR80进行越野赛车输给了BMP3。 Scat:土鳖的浮渡不如btr系列。 avatar:越野还是别跟履带比吧,水网地带履带都不好混,何况轮压高得多的轮战。 深潜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路太多以至于不用怎么越野了吧? maijiwen:跟风问一下,为什么越野车和全地形车都是轮式呢,按道理说履带式的越野性能比轮式好吧。 猫失前爪:因为所谓越野车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路上跑,全地形车??你确定这都是轮式?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 maijiwen:好吧,是我孤陋寡闻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四个小履带的接地面积也不算大吧。 深潜者:履带式太费油了、噪声太大了、配件太容易坏太不好维护了。 你不能看相对大小呀!履带需要考虑的是对地压强,而这个是用重量/面积。重量与尺寸的三次方成正比,而面积只与二次风成正比。因此小车的履带面积自然相对其占地面积小了。 寂静侧卫:小车学BT坦克轮履转化很容易。 avatar:说起装甲全地形车,第一时间应该想到这货了。 深潜者:第一反应不是4×4运动家吗? avatar:那些娱乐玩意没意义啊,这里就是要装甲运输车辆。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国内第一个宣传“全地形车”概念的就是BV206,30年前的兵器知识封面啊。 深潜者:俺第一次看到全地形车就说的是运动家233。 在家睡觉多舒服0:南方水网地区,基本没有成为战区的可能。所以主要看交通条件才对。 alarm:装甲不装甲其次,关键是这玩意才是真·全地形,除了悬崖峭壁,没有它去不了的地形。 ▲BV206全地形车 思考得人:以现在乡村自建路桥都能过30吨轻型坦克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水网地带特殊性吗? TSHT2012:东南城市化水平那么高,谈什么越野。轮式机动车辆为主的部队就是战役部署速度快,自己冲出营区就能直接上路狂奔。重装履带车多的部队还得折腾火车站装载。 在家睡觉多舒服0:如果是一千公里以下,还是用重型平板拖车更便捷?组织拖车队要比组织军列要方便多了,而且还能点到点。 军事爱好者:我国南方是不可大可能被别人入侵的,那么这些快速反应部队到了外国作战,适应不适应呢?越南,柬埔寨?阿富汗,蒙古呢?还有叙利亚? che:台湾西部平原,还有越南红河三角洲,印度恒河平原算水网地区吧。 在家睡觉多舒服0:台湾那里如果出现了大量我军轮式战车,那真没有什么多余的话了。 混沌:在水网稻田不光是跑运输的,你是来打仗的,在这种地域组织进攻往往会遇到进攻路线稀少,进攻正面狭窄的局面。这种时候狭路相逢勇者胜,薄皮八轮上多少都是送,千辛万苦运上来一批主战坦克抗线冲过去反而是最快捷的方式。 lzgadsl:轮式部队是快速反应的,至于烂泥地,春醒的时候党卫军的坦克像潜水艇一样,履带也不是万能的。 在家睡觉多舒服0:熟悉轮式和履带式车辆通过能力的可以比较下,履带式在战场通过能力上的优势究竟有多大。比如过墙高度,越沟宽度,爬坡能力,徒涉能力,浮渡能力,在松软表面比如沼泽(南方就不管雪地了)通过能力,看优势有多大,是否足以抵消轮式在维护使用成本和道路机动能力上的显著优势。 冰水0912:但碰到游击战,单人三轮带袋水泥或电锤就能半天弄出轮式必须下车处理或绕路的水泥桩或壕沟了……再蹲个狙击手。 Kuatdriveyard:坦克好办,大量步兵战车、自行火炮、防空、各种打杂车,难道也来个大型拖车队…… 在家睡觉多舒服0:所以装甲旅级别的部队就不适合快反,从营地履带行军到火车站,装载编组输送卸车集结,再履带行军进入战场,太慢了。 northdy168:履带主要是越壕啊,还有毛子国春天的泥泞海。 悲天怜人瓦里斯:之所以大力发展轮式,不是因为对自己公路交通网有信心,可以快速调动吗? nicolascs382:听上面的发言,我觉得科普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没有时间啊。一般来说,轮子过坑,坑还是不要大于半径的好。 茗夜雨:江南那地方问题在于很多地方非常泥泞,然后还没法浮渡。江南那里BTR去了也不好浮渡。 Scat:btr入水比较安全,泥制底河流之类特别是如果有很多车排队浮渡的时候,前面的车经常把河滩下面的泥搅起来被冲走,等后面的车下水不知什么时候就变成一个深坑了,前重后轻的车很容易在入水的时候一头扎过了动力舱顶。btr的设计要求掉进冰洞里不会沉,是列宁格勒的经验。土鳖的车头往下扎触不到底的情况基本上一定会沉。 lafair:轮战是要依托越来越密的公路网的;轮战设想的作战环境里,水网地区肯定在后面;轮战的越野能力至少不比卡车差,为那些没钱升级到履带步战的部队提供了一个廉价的换装方案。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 : skysword2000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看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