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信息港免费发布内蒙古新闻  免费注册
首页|设为主页

内蒙古清水河齐心协力构筑绿色长城

来源:内蒙古信息港   日期:2010-12-21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最南端,辖3镇3乡,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6万人,东南以古长城为界,与山西省朔州市、偏关县接壤,西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地理位置优越,生态区位重要,是一个典型的黄土丘陵土石山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多少年来,勤劳朴实的山老区人民在县政府的正确带领下,以顽强的毅力同大自然展开坚持不懈的抗争,谱写了一幅幅重塑山河的壮丽篇章。

    清水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衔接地带,全县总土地面积2859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到总面积的90%以上,耕地多为坡耕地。清水河十年九旱,水源奇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态基础相当脆弱,建国初期,县境内仅残留一些天然次生林,约5500亩,森林覆盖率仅0.1%。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6%,风蚀沙化面积达28%,600多条大沟、3万余条支沟,每年将大约2000万吨的泥沙流入黄河,最高年份可达5000万吨,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旗县之一。脆弱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委、政府就提出了“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农林牧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方针,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义务劳动,昔日荒山秃岭逐渐披上绿装。从1999年以来,清水河县林业生态建设开始真正步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全县上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我县被列为全国生态治理重点县、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等历史机遇,围绕“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建设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全面实施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使全县造林绿化在短短的几年内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林业建设逐步走上了绿色兴县、生态强县的发展轨道。

•历尽沧桑,造林绿化结硕果

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清水河县造林绿化工作现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生态效益突出。通过大搞生态建设和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使全县林木保存面积由建国初期的5500亩增加到现在的14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0.1%提高到32.88%,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林草植被得到迅速恢复,许多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生态网络体系,生态状况明显好转,部分项目区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狍子、狐狸、山鸡等珍禽野兽,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

  二是经济效益明显。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我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使原来的“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筐,煮一锅”的单一、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高效的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方式过渡,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全县农村经济逐步走上了“少种精种、舍饲精养、多种经营”的新路子,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4元。

  三是社会效益深远。现在全县已形成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领导机制;形成了用绿化绩效评价干部的用人机制,形成了一种宝贵的“艰苦奋斗、科学务实”的创业精神,形成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立县”的社会氛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生态建设的热情高涨,“植绿、兴绿、护绿”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造林绿化的实绩也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和肯定,2000年至2007年间,曾五度捧获“全区林业生产建设绿化杯”、两度捧获“爱林杯”,五次获得“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两度获“全市农村先进集体”;2000年清水河县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营林先进单位”,2006年清水河县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2007年12月清水河县林业局被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7月清水河县林业局又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授予“全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集体”。清水河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清水河对外交往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完善措施,确保绿化见实效

  清水河县造林绿化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的飞跃,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这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及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清水河人民持之以恒和奋力拼搏,更得益于好政策和灵活机制。

  其工作做法及经验可以归纳为:一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 就是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造林绿化放在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中来认识,谋划和运作。

  二是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多林种多树种造林,多方式整地,多形式经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起要;坚持“谁治谁有,长期不变、一次到户、限期治理”的原则,实行“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明确林权权属,积极推行个体承包、联户经营、集体开发租赁和无偿划拨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三是实行“三个结合”, 坚持造林绿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同步,在抓好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同时,始终不渝地打造“绿色清水河”、“生态清水河”;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将每年4月10日定为全县义务植树日,将每年六月份确定为县直机关单位义务造林整地活动月,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造林绿化,努力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将造林绿化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合理使用和保护耕地等相结合,发展农田林网,建设绿色通道,使造林绿化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

  四是主攻“四条主线”,落实“五项措施”,把握好“六个技术要领”。根据全县造林绿化总体布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联山联乡,新旧衔接,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围绕四条绿色屏障带进行集中治理:一是县城北部地区以灌草乔果为主的绿色屏障带;二是以清水河两岸南北山流域为主的中部绿色屏障带,重点营造以“三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三是阳家川流域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南部绿色屏障带;四是沿黄河生态旅游景观林和经济林为主的西部绿色屏障带。目前,这四条绿色屏障带已初具规模,像一座座绿色长城守护着清水河大地,其中南北山50万亩连山连乡工程及沿黄10万亩生态旅游景观林工程被自治区林业厅誉为“西北部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五是落实“五项措施”:一是组织领导。县委、政府十分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始终将其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每任县长都兼任县绿委会主任,同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对绿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调整,绿化办配备有专职副主任,各乡镇也都有绿化领导小组,在全县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严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和县乡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初县政府都与各乡镇政府及县直部门签订绿化责任状,严格考核兑现,用强有力的措施保证造林绿化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3•12”植树节等特定节日以及广大干部深入造林一线的有利时机,通过散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广播电视报道、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造林绿化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全县造林绿化之中,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绿化、全民大搞绿化的强大声势和良好氛围;三是种苗建设。种苗是造林绿化的基础,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求,清水河县在巩固原有4个场圃的基础上,新建成3个高标准苗圃,育苗品种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同时积极鼓励个体农户参与育苗,使全县育苗总面积达到1800余亩,年可生产各类优质种苗7800余万株,容器营养袋苗600余万袋,并且成功使用了降解袋育苗,成功培育出黄刺玫苗;此外在五良太、王桂窑两乡建成采种基地2.5万亩,结合全县零散采集地,年采种量可达30多万公斤,初步实现了林木种苗良种优质化,为造林绿化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工程管理。坚持立足“抗旱”这个根本点和出发点,大力推广运用ABT生根粉、多效复合剂、保水剂、容器营养袋苗等抗旱造林系列新成果、新技术,提高造林的科技含量;林业技术人员在造林期间始终坚守一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严格遵循造林技术规程,把好整地、栽植、种苗等各个关键生产环节的质量关,使造林成活率普遍达到90%以上,保存率达83%以上;三抓检查验收。在工程建设期间,乡镇首先进行不间断的自查,县林业业务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并于每年秋季工程建设结束后会同纪检等部门进行逐乡、逐村、逐户、逐地块全面核查,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同时实行全程监理制,切实保证了造林质量,在此基础上,严格接受了盟市抽查、自治区核查及国家验收,均顺利通过。在资金管理使用上,始终紧绷“慎用钱”这根弦不用松,严格执行“三专一封闭”制度和上级有关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坚决制止挤占、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财政、纪检、审计和林业部门密切配合,强化对资金使用的检查、稽查和审计力度,确保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五是政策兑现。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按照天保“四到位”和退耕“五到位”的原则,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及时将各项补助如数足额兑现到户;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治理,直至合格后再予兑现,确实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和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

  六是把握好“六个技术要领” 清水河县在认真总结多年来林业生产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以抗旱造林为主的“六个技术要领、十八字造林方针”,并付诸于实践。一是“挖大坑”,即高标准整地,水平沟规格为4×1×0.6米,鱼鳞坑为1.2×0.8×0.5米,回填熟土层30厘米以上,它既可熟化土壤,促进苗木根系生长,又可充分蓄积雨水,庇阴保墒;二是“栽壮苗”。即在造林中坚持使用良种壮苗,严格执行种苗管理有关条例,切实加强对种苗的监督、检查和管理,造林时坚决不用不合格苗木;三是“夏浇水”。针对全县旱情严重的实际情况,重点工程区均修建了旱井或水窖,在旱季组织专业队或个户对新旧工程进行不间断浇水,交通便利的地方用水罐车拉水上山,条件不便的地区以人工用抗旱枪从根部浇灌,有效地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四是“秋覆土”。即在造林后当年秋季对新造林苗木进行覆土保护,第二年土壤解冻后再刨开,一方面防止了冬季水分散发,防止苗木生理干旱,另一方面可有效防止牲畜、野兔危害,提高保存率;五是“勤补植”。即坚持“一年造林三年补植、一季造林三季补植”的思想,把补植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在造林结束后及时进行自查,发现死苗的,利用容器营养袋苗随时补植;六是“严管护”。即对全县新造林工程和现有森林资源实行全面管护,切实加强防火、防虫和防牲畜遭害“三防”工作,建立了由县森林公安、林政、防火、森防和乡村干部及护林员为主的三级护林网络体系,配备专职护林人员244名,落实管护责任制,同时从2000年5月1日起全县全面实施了禁牧,并积极引导农户加强对中幼林地的抚育管理,依靠法律、法规及确权发证等手段有效地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维护了森林资源安全。

  •绿色憧憬,美好未来不是梦

  回顾过去,建设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催人奋进。今天县委、政府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结合清水河县实际,提出了建设“一县三地”的战略构想,力争到2020年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1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并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化示范县和马铃薯种植繁育基地、新兴工业化基地、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全县上下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生态建设大旗不放,一以贯之地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目标不变、封育禁牧的决心不动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坚实的步伐,朝着小康清水河、生态清水河、和谐清水河这个目标奋勇前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