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信息港 日期:2011-12-22
韩治群:于无声处听惊雷--讲话不紧不慢,走路四平八稳,就连笑从来也只是微笑。你会觉得,在他身上,可能没有惊喜可言。可就是这个“温柔”的男人,一名普通的工人,在短短几年里,自豪地把“全国职工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几项国家级荣誉收入囊中。曾经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连续7个昼夜不休息,6易方案,最终创效9600万余元。
“温柔”的韩治群
同韩治群聊天,他的语速平稳、稍慢。
“这和我的工作有关。刚工作那会儿,我胆子很小,所以凡事很小心,到了井下,瞅着机器就发慌。后来,放开了,胆大了,但这一放一大就出事,被电打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几乎是死里逃生:一米长的石头生生砸在我跟前,左臂被深深地划了一道,要是稍有偏差,我就没命了。经得多了,我又变胆小了,遇事不急,不再冲动。”韩治群总结出一个经验:要干好井下工作,必须遇事不慌,“温柔”对待。
或许是他特有的“温柔”,让你从他的谈话里找不到半点惊天动地的细节。
记者问韩治群:“有人说你是矿上的‘技术大拿’、‘矿山专家’,你怎么看?”
韩治群说:“我就是一名在井下干机电修理的工人,怎好意思说自己是专家?矿上的事多了,我干好我的就行了,别的咱也不会。”
记者又问韩治群:“有报道说,你一个点子就能赚上亿元,是这么回事吗?”
韩治群说:“没有的事。我出点子是为了修机器,就像你走路撞上了墙,你总得想办法吧?效益不效益的,我也没想过,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
嚼着粉笔当米饭的韩治群
“干多了,时间久了,脑子里就琢磨这点活了,比别人知道的多点,实在正常。”您瞧他的获奖感言,多大事搁他嘴里说出来,都变得稀松平常,别人能把一说成二,他要把二说成一。
可干起事来,他不这样。
“你看,在这两个电源之间有一个切换器,其实并不需要这样……”说起电路,韩治群不再温柔,熟练、条理,让人印象深刻。他是矿上处理棘手问题的专家。
2011年,杜儿坪矿井下风机局扇通风全部实施双电源、双风机。但由于切换器电路板太敏感,故障频发,频繁更换,直接影响井下局扇的正常运转和掘进工作面的通风安全。矿上请来的技术专家也对此束手无策。当时,换一台切换器就损失3000元,没几天,几十个切换器就接二连三地报废了。这么一大技术难题,摆在了全矿职工的面前。
韩治群坐不住了。他白天上班,晚上在家画图琢磨,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反复试验,6次更改方案,他利用两台开关原有的电子元件将空余辅助接点科学地连接起来,不加任何附件,两台开关就可以相互自动切换,解决了这一大问题。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经严格检验认为,韩治群这神奇一招效果非凡。
那段日子,他爱人总结他是:下班赶车坐过站,嚼着粉笔当米饭,梦里还在搞设计,家里地板上画图案。说起这个,韩治群笑了:“还真是,那会儿家里喊开饭,我一听该吃了,顺手就把桌上的粉笔塞进嘴里。现在想起来,确实是当时太投入。”
饱含深情说矿山的韩治群
韩治群的专利,产生了很多惊人的效益。2011年,他潜心研究的“信号电闭锁”及具体办法,在井下运输发生意外时,可及时发出信号,有效减少和避免跑野车、拉皮带等事故,提高了安全运输系数。这一技术已被杜儿坪矿及西山其它矿推广运用于胶带运输、轨道运输和开拓、掘进的运输环节,将矿井综合信号处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他的井下风机自动切换供电装置这项专利,创效9600万余元,已被几十家煤矿无偿使用、每年减少无计划停电停风5000多次。
钱给矿上省了不少,专利也广泛应用在了多家煤炭企业,可韩治群什么都不要。问他怎么想的,他说:“如果你和我一样,30年生活在这座矿山上,也许你就懂了。”他告诉记者,矿上忙的时候,紧张得像高速旋转的钻头,工人们就是一根根辐条和轴承,运转起来日夜不停。他忘不了那些乌黑的面庞、隆起的肌肉和厚实的脊背,这群黝黑的身影中,随便拉出一个,都比他苦累百倍。
他说,为了安全,他愿意把技术和别人共享。独木不成林,他和职工们一样,是这山上的一草一木。
“我爱这矿山,她是那样的形象可感,仿佛一条硕大的脊梁,有时绿莹莹,有时闪亮亮,有时黑沉沉,有时被涂上厚厚的各种油彩,有时感觉我又在她的怀里,她抱着我、驮着我,看着我成长,伴着我入眠。她所给予我的,我都会用一生的心血予以珍藏。”
韩治群在讲述的时候,是笑着说的,但眼角却分明挂着两滴深情的泪水。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