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教育系统勇毅奋进、上下求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动力。金秋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期间,中国网推出重磅策划《奋进之笔 教育强国》系列报道,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教育强国”。 中国网9月10日讯 (记者 韩雅洁)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勇闯蛋白设计技术的“无人之境”,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这样“开挂”的求学之路让中国科学院大学博一学生陆悦在生物科研的路上一往无前。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一学生陆悦。受访者供图 近年,教育部相继出台“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人才选拔政策机制,探索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教学、本硕博贯通培养,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拔尖计划”实施15年,让科研更具连贯性 “拔尖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于2009年实施,是中国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面向的是高校学生。15年来,“拔尖计划”初步形成了一套贯穿“选拔—培养—评价”的选才机制。 陆悦和导师高福在瑞士EPFL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陆悦就是此项计划的受益人之一。通过学校的专业考核,她成为一名推免生,从本科生直升博士研究生,并攻读六年。“科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坚持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在某一领域内进行深度研究。”陆悦在高福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蛋白设计,由于学科的交叉,直博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在这一领域深入学习,也有效保障了研究的连贯性,让她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更有机会做出成果。 导师“传帮带”,引领学生走上科研之路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每个班都有一位科学家班主任,每位同学都有学业导师,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们全面发挥了“导”的作用,让陆悦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也引导她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并踏上生物的科研之路,在大三入选了高福课题组。 “我们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同学们能够更容易接触到科学前沿。”陆悦说:“我们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科学的领军人物,所以除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学好之外,还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去实验室等真正做科研的地方。”这也是建设教育强国,高校起龙头作用的生动写照。 实验室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大学暑期科研活动有着计学分的硬性要求,需要学生按名单选择方向,并联系导师。当看到名单上有高福院士时,曾调侃自己是经历SARS和新冠病毒的一代的陆悦,十分惊喜,在师兄的带领下,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敲响了课题组的大门。 令陆悦没想到的是,高福非常具有亲和力,引导她大胆提问,并耐心解答问题。在交谈中,高福了解了陆悦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科研潜力和态度,以及对课题组的了解程度,并赠送其自己的著作。经过之后的学习和准备,陆悦成功入选高福课题组。 高福对本科生的学习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实践,定期听取汇报,并安排研究员级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有利于科研“接棒”的梯队建设。 勇踏科研无人之境,攻克“卡脖子”医学技术 在高福的引导和安排下,大三下学期的一次访学,让陆悦选择了计算蛋白设计为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不仅在国内,即便放眼国际也依旧是前沿学科。但该技术的应用将让靶向制药、抗体工程、疫苗设计等生物医学工程实现质的飞跃。 对陆悦而言,这是一个具有有难度的选择,她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在“让国家在这一领域发展起来”的目标指引下,这并不是困难,反而让陆悦充满斗志。“因为我现在做的是偏应用的研究,所以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真的有所建树,可以开发出多一点药物,如果它们真的可以被使用,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陆悦的目标,也是对自己的定位,“这也是高老师所说的‘要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因为我们做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民。” 陆悦所在团队一直在关注各种病毒的进化趋势,因为只有一直去关注和研究它们,才有可能尽力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的发生。“目前,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哪里需要研究,我们就去哪里”陆悦说。 课题组要求学生坚持源头创新,解决病原微生物防控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等。陆悦表示,青年的科研人员要不断追逐前沿,看到国家的需求,找到国家的痛点,然后提出解决方案。 陆悦用中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做科普讲座。受访者供图 在提及青年科研人员应具备什么素养时,陆悦重点提出了应注重科普教育。在她看来,科普在某种程度上是科教兴国的一部分。“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科普是人们了解科学,摒弃愚昧,少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手段’,我觉得它更多的是一个普及科学思维的过程,这才是一个更重要的事情。”陆悦说。 编审:刘佳 张艳玲 王月博 【奋进之笔 教育强国·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