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便宜!”近日,多辆满载茄子、黄瓜、尖椒等蔬菜的货车从赤峰市宁城县出发,直达北京市的3200多个村,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线上下单,现采摘现发货,5万多斤新鲜蔬菜,不走大型市场、商超,从宁城县的大棚直达北京老百姓的餐桌,这是京蒙消费帮扶的成功探索,也是北京市乡村振兴局和宁城县农牧局合作的农产品“产地进村”的成功实践。从生产端直接到销售端,对宁城县来说,这无疑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广阔市场;从生产端直达消费端,对北京的消费者来说,蔬菜更新鲜,价格更实惠。 “这只是个开始,今后在秋冬春蔬菜供应季,我们会形成稳定供货。”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三农信息科科长李显友说。 农产品从产地直达北京市3200多个村,为什么是宁城县?我们在宁城县大城子镇智慧农业示范园区找到了答案。 大棚里,跟以往看到的不同,番茄、草莓不是生长在土地上,而是生长在基质袋里。“我们采用无土栽培,椰糠代替了传统土壤,解决了传统种植土壤肥力下降、板结的问题,还减少了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并且能循环利用。”负责园区运营的丰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兰宇说。 示范园区“智慧”感、科技感满满。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节水控肥。遍布棚室的智能传感器,代替工作人员,实时监测整个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及土壤中肥料的浓度、酸碱度。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端了解情况并适时作出调整,保证作物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整个大棚都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将农残控制到最低…… “智慧农业运用新的技术,打破土地、水肥等对设施农业产业的限制,实现了节水30%、节肥40%、增产40%、节省人工30%左右,使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兰宇说。 “智慧农业为宁城县设施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板和示范。”宁城县农牧局总农艺师李春峰说,经历了27年的发展,宁城县设施农业迎来了新的突破和机遇。 宁城县地处北纬41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农作物的黄金种植带。但宁城县还有另一个特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4亩,且多为丘陵坡耕地,多数农民靠天吃饭。 致富的路如何走?发展设施农业! 1997年,经过大量调研考察,宁城县委下发了《大力加强棚室蔬菜建设的决定》,向全县发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动员令。此后连续多年,宁城县和各乡镇在政策、资金上不断向设施农业倾斜,制定了奖补政策,同时,从土地调换、水电路配套、棚室建造到贷款协调、技术培训指导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宁城县在发展设施农业上是真干、真抓,舍得下血本。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投入大量资金对种植户进行补贴。并且实行‘三个不设上限’政策,即补贴资金额度不设上限、各乡镇建设任务不设上限、对乡镇设施农业考核分值不设上限,有效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设施农业领域深耕多年,总农艺师李春峰见证了宁城县设施农业的发展之路。 事实证明,路子是对的。政策推动、效益拉动,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主动投入到设施农业生产中。黄瓜、辣椒、番茄、食用菌……丰富的蔬菜品种再加上距离北京近、交通便利的优势,宁城县与北京新发地、首农集团、上海江桥市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盒马鲜生等20余家企业和市场达成合作,成为它们的优质蔬菜供货基地。 截至2022年,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53万亩,年产蔬菜126万吨,产值达53亿元。设施农业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000元。宁城县也先后荣获全国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宁城县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 “如今,随着节本增效和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宁城县又先行一步,种植模式上向智慧农业迈进,销售模式上从到大型市场到直达消费者,渠道更加多元。”李春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