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五+三”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北京农村196个乡级单位、3838个村级单位中,交通设施方面,49%的乡镇有高速公路出入口,100%的村通公路,99.3%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能源设施方面,100%的村通电;环卫设施方面,100%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9.3%的村生活垃圾达到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93.8%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信息设施方面,9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 调研发现,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保障不充分,民生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八成的村还未通天然气,一半以上的村污水仍排放无序,农民基本生活设施保障不均衡、不充分。特别是在远郊农村,住房保暖等基本设施条件还较差,农民生活质量较低。 二是配置不合理,项目建设脱离实际。部分设施由于技术不成熟,未充分考虑使用环境和农村实际需求等原因而搁置,如前期推广的太阳能路灯,因造价高(7000元/盏)、寿命短(2年-3年)、维修费用高(电池2000元/块,控制器、太阳能收集板也是易损件)等原因已被大量弃用或由LED灯具替换。近年来改造和修建的公厕也存在未充分考虑北方冬季供水条件,实际使用率不到50%,造成资金、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管护不到位,重建轻管现象突出。部分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头分散投资、建设、管理的问题,建管脱节。一些项目只投入前期建设资金,后期维保经费和专业力量严重不足,如部分村庄的太阳能公共浴室,政府初期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但设备老化和破损后,因缺少维保而逐渐荒废。 建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民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建设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如加快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加快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工程等。 二是科学合理规划实施。在制定分区规划、镇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过程中,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统筹融合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倾听民意,匠心打磨。采取下沉驻村、入户访谈、村民代表会等形式,结合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三师下乡”活动,将专业造诣与农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根据村庄自然条件、村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支农、惠农帮扶项目,避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三是加强后期运维管护。加快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个体”多元投资建设和运维模式,根据设施公共特性、服务范围,探索分级运营和维护机制,加快形成以当地农民为主的运维队伍,通过稳定的经费保障和专业化支持,保障设施的长远利用效益。 编辑: 潘沈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