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培育出的玉米稳产高产、淀粉含量高、霉变率低,是生产氨基酸、酒精、原料药和优质饲料的重要原料。“通辽黄玉米”2002年获得原产地标志认定,品牌价值超过300亿元。今年,我市粮食总产量179.66亿斤,其中玉米产量167.49亿斤、增长4.9%。 多年来,通辽市依托“黄金玉米带”独特的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在玉米“吃干榨净”上做文章,以发展玉米生物产业为重点,全力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下大气力壮大产业链条,推动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向绿色、精深、高端延伸,全力推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虽然近年来通辽市玉米生物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玉米精深加工技术明显改进,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但也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偏低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玉米深加工产品高端化发展,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以链式思维培育产业生态,向食品药品级高端终端延伸,强化产业配套,推动集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建设全国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培育成品药生产基地,尽快形成对地区经济的强力支撑。 今年以来,通辽市做专做强做大玉米生物科技产业,科尔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级高端终端产品,主攻小品种氨基酸研发生产,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开鲁工业园区重点培育药品级产业集群,主攻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提升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在全国的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玉米生物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能力,推动我市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开鲁县通过集中打造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链开辟了一片天地。开鲁县年粮食产量达30亿斤以上,其中玉米占95%以上。近年来,该县政企联动绘制“玉米产业图谱”,全力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全株产业链、集群式发展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玉米淀粉为基础的4条重点产业链,产业的集聚效应日趋显现。目前,已建成原料药企业13家,在建、拟建原料药项目11个,抗生素、维生素、绿色食品药品添加剂、氨基酸等系列产品达125种,部分产品的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县玉米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到40家,精深加工产品达到350个以上,实现产值300亿元。传统玉米通过多种形式深加工,“变身”不同形态,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衍生出枝繁叶茂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黄澄澄的玉米粒,经过不同的工序、工艺,转化成为玉米淀粉、蛋白粉、玉米油,如今产品已由淀粉、酒精初中级加工向酸、糖、醇、胶、药精深加工升级,形成了抗生素系列、维生素系列、酒精和燃料乙醇系列、绿色食品药品添加剂系列、氨基酸系列、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副产品系列产业脉络。目前,全市培育26户深加工企业、13条深加工产业链,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120亿元。形成了醇、酸、糖、胶、药等13大类200多种产品,其中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到全世界40%,全市年深加工玉米超过350万吨。 目前,通辽市正加快转型升级,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绿色农畜产品产业优质高效转型,推动玉米全株开发。 12月10日,市科技局组织召开科技创新支撑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发展专家论证咨询会,邀请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通辽职业学院等专家对我市科技创新支撑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进行论证咨询。专家组建议,通过玉米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我市玉米种业创新能力,加快选育符合通辽黄玉米及加工品质需求的优良玉米新品种;通过校企合作,提高玉米淀粉及氨基酸类产品精深加工力度,生产变性淀粉、聚乳酸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加大对秸秆、玉米芯等利用力度,将其转化为可降解包装材料、生物质炭基肥、糠醇等其他深加工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