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大力推进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步伐,努力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三农”工作总体呈现农牧业经济平稳发展、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良好局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综合改革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为了推动我市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2019年至今高标准农田建设49万亩、中度盐碱地改良2万亩。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我市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330万亩,全市有效灌溉耕地面积33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670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140万吨左右。如今,我市以土默川平原地区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建设50万亩,使我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350万亩。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规模化经营,努力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在充分考虑南北两翼地区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种养业,如在北部武川县发展冷凉农牧业板块,南部清水河县、和林县山区作为生态农牧业板块,旨在将我市建设成为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地。如今,我市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400万头只,尤其是奶业发展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奶牛存栏30.2万头,奶牛规模化养殖场154个,规模化饲养率97%以上,标准化生产水平、良种覆盖率均达到100%。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两大项目启动建设,“中国乳都”升级版建设提速。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我市良种奶牛数量、鲜奶产量、人均牛奶占有量和牛奶加工能力四项指标始终保持第一。培育了世界排名前十的伊利、蒙牛两大优秀乳品企业。形成了从饲草料种植、加工、奶牛繁育到乳品加工、销售、运输等比较完善的乳业全产业链。引领了奶牛养殖模式由分户饲养、集中挤奶模式到托管代养模式再到目前的乳品企业自建牧场、专业养殖公司和家庭牧场集约积聚养殖模式。民族奶食品业发展加快,奶源结构日益丰富,奶羊存栏2.5万只,建成羊奶产品加工厂2处,年内可投产,鲜羊奶日处理能力达到600吨。 “十三五”以来,我市不断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字号品牌影响力。“中国乳都”成为呼和浩特最响亮的城市名片;“敕勒川味道”“窑上田”“源味武川”“五彩土默特”“福地玉泉”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正在培育;以“伊利”“蒙牛”“蒙草”为代表的企业品牌享誉全国乃至世界。同时,依托特色主导产业,我市初步打造“一村一品”示范镇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54个。我市各地加快乡村文明建设,培育了清水河老牛湾村、托县郝家窑村、和林台格斗村3个中国美丽乡村。加大了优质农畜产品生产,绿色、有机认证产品认证92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3个,10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林县被列为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武川县形成了以马铃薯、肉羊、燕麦、食用菌为主的全产业链。休闲农业发展创建国家级示范点1家、自治区级示范县3个、自治区级示范点13家、中国美丽乡村3个。托克托县河口古镇、清水河宏河镇智慧田园、和林县塞外桃园等田园综合体初见规模。逐步形成了武川县马铃薯种植、托县休闲农业、赛罕区设施农业、和林县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地区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三产的融合发展,有效实现了强链、补链、延链,为全市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记者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