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信息港,打造内蒙古新闻资讯第一网!

设为首页 广告联系

内蒙古信息港_内蒙古新闻门户网

热门关键词: 
热门TAG标签:

牧场田园丰收景——谢尔塔拉农牧场职工奔向致富路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巴菊媛 发布时间:2020-10-13
  

  大地里麦穗喜人、牧场上牛羊肥壮,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垦区每一个人的脸上。在去往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分公司)田间的路上,记者看到,路边的向日葵“笑”弯了腰,一根根粗壮的玉米秸秆上结着硕大的穗儿,等着主人将成熟的果实收割回家。在微风的吹拂下,金黄色的玉米仿佛在“窃窃私语”,提前欢庆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马大姐家的3份收入

  今年50岁的马继荣是记者在谢尔塔拉农牧场(分公司)第一牧场采访的第一个人。她开心地告诉记者,她家里有3份经济来源——托牛、打工、回购。马大姐家里的22头牛都放在托牛所里,每头牛2500元,这是她家每年的固定收入。同时,她还在场子里打工,不仅给家里又增加了一份收入,而且还能天天看到自己家的牛。家里的牛还可以让场里回购,又是一笔不小的家庭收入。

  马继荣对自己的工作相当满意,在场子里每天只交一块钱就能吃顿饭,衣食住行基本上不用怎么花钱,打工一年收入2.5余万元,现在每年家庭纯收入都能达到12余万元,家里也买了私家车,生活早就奔了小康。

  现在的谢尔塔拉农牧场草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垦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改善,职工家属们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一幅垦区美、牧业兴、职工富的小康生活新图景,正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徐徐铺开。

  “垦三代”的农垦情结

  “从爷爷、父亲再到自己,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垦区人。”这是赵健看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作为垦区人,自豪感写满他年轻的脸庞。如今在谢尔塔拉第一牧场工作的“90后”小伙儿赵健是名副其实的“垦三代”了,他家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父亲和母亲都是垦区人,所以他对垦区有着特殊的感情。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主动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谢尔塔拉第一牧场工作。

  跟随着赵健的脚步,记者开始参观谢尔塔拉第一牧场,还没走到牛舍近处就听到牛“哞哞”的叫声,牧场里每天都能听到的“交响曲”,仿佛是垦区人致富奔小康的一首大合唱。牛舍里大牛个个身强体壮,小牛们萌萌的样子煞是可爱,它们有的在吃草、有的在休息、有的在玩耍,过着悠然自得的惬意生活。

  赵健大学学的正是畜牧专业,如今他在谢尔塔拉牧场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个年轻人正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脚下生养他的这片沃土。

  现代化农业助丰收

  农场稻菽飘香,放眼望去,肥沃的田野里一颗颗马铃薯泛着泥土的清香、一株株小麦颗粒饱满……辛勤的农垦人正在收获着幸福的果实。

  一排排收割机轰鸣着,一辆辆运输车奔忙不息,一车车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被运送到储存窖收藏,收获成为这个季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看着丰收的果实,职工们高兴地说:“今年从春种到秋收,全部都是机械完成,不仅方便快捷,还降低了成本,让我们节省了不少体力!”

  近年来,谢尔塔拉农牧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通过应用节水滴灌、育苗移栽等农业新技术,各类农作物的品种亩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农牧场通过“农场+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形成产业链,让职工的腰包变得更鼓。

  谢尔塔拉农牧场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实现田间管理可视化操作,农技人员通过“耕云”农业数字化高效管理平台收集分析实时、动态的数据信息,掌握作物成熟度,进行精准收获,实现高效田间管理,为农垦企业开辟出一条科技稳粮丰粮的新途径。

  记者手记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是一家拥有24个现代化农牧场,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高,以农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的国有现代企业集团。近年来,农垦集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粮油、饲草、乳肉等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自种、自养、自加、自销”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累计为国家提供粮食700多亿斤,粮豆油3750万吨,肉90余万吨,奶670余万吨。

  如何让垦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成为职工家属增收的“钱袋子”,是垦区人迈进农业现代化奔向小康生活的关键一步,也是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从前的传统种植到如今的科学规划、生态种植、现代销售的产业发展,农垦人66年的发展壮大走过了由“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的蜕变。当然,这种蜕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勤劳、智慧、奋斗的垦区职工、家属们将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积小成势、乘势而为,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垦区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殷殷嘱托,这个殷切的希望已经深深扎根在呼伦贝尔垦区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心里。勤劳奋斗不仅仅绿了北疆山川,富了草原儿女,乐了垦区群众,还让农垦人阔步迈向了绿富同兴的小康生活之路。(记者 胜利 康健 通讯员 李光明/文李朕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