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信息港 日期:2016-11-24
原标题:总理副总理接踵到此,释放什么信号?
冬天很冷,上海很“热”。这一周,总理、副总理都在沪上考察调研。
自2013开始,李克强每年都考察一次上海自贸区,今年是第四次。刘延东也来到上海,她调研的主题是科技创新。
长安街知事APP发现,总理连续多年多次考察了上海自贸区。
2013年3月底李克强赴上海考察时,还没有自贸区。恰恰是那次考察在国内催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崭新事物——半年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
2014年9月,李克强二赴上海考察。当时媒体刊出总理冒雨撑伞登高俯瞰的照片,配题为“上海自贸区1岁啦!”。
时间又过去一年多。2015年11月,李克强刚结束在马来西亚的访问,夜航回国参加中东欧领导人会议。在如此密不透风的“克强节奏”中,他邀请中东欧领导人从苏州乘坐高铁前往上海,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考察上海自贸区。
今年,刚刚参加完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的李克强,再次来到上海自贸区考察。如今,这一“改革高地”不仅从最初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今天120.72平方公里,更在全国复制出10块“改革开放试验田”。
总理为什么如此重视“自贸区”,在他的施政方略中,这里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2013年总理的那次考察,点透了自贸区的要义:“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显而易见,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正是激发当前国家经济活力的“关键一招”。
自贸区,全称叫做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是扩大开放重要形式。而“试验”二字,则有浓浓的改革意味。很多小伙伴会问,这里的改革,要改什么呢?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的一个重要问题。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让“负面清单”这个原本生僻、专业的词变得全社会几乎妇孺皆知。这个词,就生动地归纳了政府该管什么,市场该做什么?
李克强每次到自贸区考察必提“负面清单”。他说,负面清单实际上支撑着政府的责任清单。所谓“责任清单”,体现的是“法定职责必须为”。相应的还有“权力清单”,即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即开展了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负面清单很快成为自贸区经济活动中“法无禁止皆可为”这一理念的形象载体,进而扩展到行政管理体制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
此次到上海考察自贸区工作,考察后李克强随即主持召开了“放管服”改革座谈会。这一行程安排,足以说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释放经济活力的重要性。
李克强会上提到两个“网红”——上海弄堂里的“梦花街19号馄饨店”和“阿大葱油饼店”。这两个小食店属于草根创业,口碑好,也有创新发展的意愿和社会需求,但因经营地点为居住房屋无法办理证照被先后关停。李克强说,“对这些业态的监管,怎么把握好分寸,既执行有关规定,又扶持善待创业者?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这个例子很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街头创业者”,他们的积极性、生产力都需要靠制度创新调动。全社会如果都调动起来,那经济这盘大棋就下活了。
对于激发经济活力,与制度创新并重的是科技创新。刘延东此次调研的上海,科技创新资源雄厚,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此同时,首都北京,正努力打造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怀柔科学城“三大科技城”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中心。杭州、深圳等城市,民间创新资源活跃,“互联网+”创业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科技创新步伐的快慢,关键得看改革步伐的快慢。正如总理对自贸区的期望:“这里要建成改革高地、创新高地。”毋庸讳言,有了改革高地,自然就有创新高地。
“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现在讲创新,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盘活整个经济大局。一切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的创新,都是值得鼓励的。
李克强此次考察的一个外资企业,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当前的创新活力。由于自贸区“政策红利”和良好营商环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将全球运营亚太中心和美国之外首家数字创新坊设在上海。
GE亚太负责人介绍,这里新设立的数字创新坊已成GE的“双创中心”:变过去“闭门造车”为开放创新,不仅在公司内部协同创新,还向其他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吸引“外脑”参与创新。总理说,GE的选择本身说明,中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
在刚刚闭幕的APEC会议上,习总发表的“地瓜论”被人津津乐道,一些国家表达了对加入中国倡导的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兴趣。中国被公认为倡导全球自由贸易的“不可思议的新领袖”。俄罗斯《独立报》说,“中国已将美国从亚太地区经济列车司机位置上挤掉了。”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