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信息港免费发布内蒙古新闻  
首页|设为主页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财政创新的“安徽实践”


来源:内蒙古信息港   日期:2016-03-23  

原标题: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财政创新的“安徽实践”

  “扶小微不缺决心,缺模式”,这是业界关于小微融资困境难以破局的一个共识。

  2013年以来,安徽省创新财政投入,在全国率先构建政策性担保体系,开展“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对小微企业担保贷款出现的代偿,由原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合作银行及地方财政按4:3:2:1的比例分担,第一次在国内担保实践中建立了风险分担机制,为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扶小微、低费率、广覆盖、可持续,政府、银行、担保机构风险共担的“安徽担保模式”成为全国样本。

  “贷”动小微大发展

  安徽政策性在保余额逆势上扬,年均增长10%

  一边是热气腾腾的优质订单,一边是缺乏信用证明无法贷款,这种让人“心急火燎”的情况,很多小微企业都遇到过。

  去年底,在国内供应商资金集中兑付的关口,主攻外贸的宣城福美达公司同时接到两大国外客户订单,企业资金链骤紧。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核时间长,民间借贷利息高企,这让公司总经理陈福涛陷入两难境地。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困境中,与企业合作的振宣担保公司雪中送炭,他们通过“政银担”业务为企业担保的先期500万贷款,仅用5天就到了公司账上,一下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开年以来,福美达生产火热,陈福涛说,去年公司外贸增长超过50%,今年产值达到1个亿完全没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很多企业死就死在资金链断裂。”陈福涛告诉记者,“政银担”提供的融资保障,让做实业的企业家更有信心,也让他切身感受到政府服务理念的改变。

  和陈福涛一样,身在合肥的王学杰也享受到“政银担”带来的实惠。技术起家的他创办的公司不大,开发的图书管理软件却畅销全省。“公司科研开支大,通过‘政银担’贷款,放款速度快、额度更高,担保费率也从2%降至1.3%,这对创业初期的企业确实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通过财政注资,壮大政策性担保机构实力,主攻小微企业帮扶;再通过“4321”风险分担机制,减轻担保机构的代偿压力,降低银行贷损的后顾之忧,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注入小微企业——这个具有安徽特色的财政创新,自实践以来收到显著效果。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徽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已达1337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30%以上,年均增长10%;平均放大倍数3.9,比2012年末增加1.26倍,在全国多数省份担保业务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安徽却呈逆势增长之势。

  无论是金寨的实业老板,还是泗县的农机大户,抑或是合肥的科研人才自主创业,从南到北16个地市的3.3万户小微企业,享受到了这场遍及安徽全境的金融雨露。

  那么,这个破局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被誉为“安徽模式”的政策性担保体系,是如何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呢?

  财政创新“四两拨千斤”

  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打造服务小微“主力军”

  小微融资既是发展短板,又是民生大事。但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信用记录少,有的连财务账目都没有,让银行在给小微企业贷款时存在诸多顾虑。

  即使始终坚持“小微企业金融专家”定位,邮储银行安徽分行行长刘玉成依然坦言,“对储户负责是银行的首要责任,小微企业信用不足,让银行难以把控风险。”同时,为企业提供增信的担保机构,风险大收益低,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处境更为艰难。由于实力薄弱,一些担保公司不被银行认可。

  单靠市场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在此情况下,明确担保机构的政策性定位,将融资担保作为“准公共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多政策性金融支持,成为安徽的解题思路。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连续五年,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做优做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为小微企业注入金融血脉。

  据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介绍,2013年以来,省财政已连续3年,每年安排31亿元,注资参股符合条件的县域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现已累积安排93亿元,撬动市县配套及社会资本投入近55亿元,实现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省市县全覆盖。

  同时,安徽省担保集团以股权、再担保业务为纽带,将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串成体系,作为整体与银行合作,有效解决以往政策性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单个对接、合作不畅问题。目前,安徽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已达145家,占全省近五成,净资产总额567亿元,占全行业的79.5%。其中,省担保集团净资产达153.7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担保机构。

  “每个市都有一个5亿元以上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每个县区的融资担保机构平均规模近3亿。”安徽省担保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钱力表示,安徽的政策性担保体系不仅健全,而且有规模有实力。

  “我们要求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小微服务比例,市级不能低于70%,县级不能低于90%,并对放大倍数、扶小微数量、风险控制、担保费率等核心指标进行考核,确保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小微、‘三农’金融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罗建国介绍,目前,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已降至1.3%,免收再担保费2亿多元,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自2016年起,还建立省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每年安排3亿元,对小微企业和农户担保贷款发生的风险进行补偿,提高银行和担保行业信心。

  据测算,近年来,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服务的中小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10698亿元,利润约727亿元,税收约535亿元,服务就业100多万人。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风险补偿,可撬动100亿贷款资金注入小微企业,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作用充分显现。

  风险共担 权责对等

  新思维、新模式的政策设计打破小微融资“天花板”

  今年是宣城振宣担保公司总经理叶树萍从事担保行业的第十年,在他看来,安徽开创的新型政银担机制不仅是担保机制的一次变革,更是担保机构的一次涅槃重生。

  “担保机构风险大,实力弱,在跟银行的合作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政银担合作机制不仅明确了相互责任,更重要的是让政府、银行、担保、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下行压力渡过难关。”叶树萍坦言,以前压力很大,现在虽然经济下行,但政银担机制建立后,反而感觉轻松了,“政银担提升了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信心。”

  自2015年开展全省第一单“政银担”业务起,振宣担保已为203户小微企业办理了271笔“政银担”业务,目前“政银担”在保余额达11.2亿元,占公司全部担保余额的87%。代偿压力减轻后,振宣担保放开手脚,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灵活、接地气的融资担保服务,将企业动产、林权、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股权纳入反担保范围,在过去单一担保的基础上,创新担保+小额贷款,担保+互助基金,并制定一整套贷后管理办法,为担保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制定还款计划,化解风险。

  “以前通过担保机构给企业贷款,银行认为反正有我们100%代偿,就把审核管理小微企业的包袱全部甩给我们。但现在,20%的代偿责任促使银行也介入到贷前审查,看企业的经营情况、上下游,并加强贷后工作。银担双方共同着力,确保了小微企业的准入质量,进一步降低了担保风险。”合肥高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业务二部副经理范玉春表示,安徽新型“政银担”将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落到了实处,用新思维、新模式的政策设计打破了小微融资的“天花板”。

  其实,不仅企业、担保机构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即使是在“政银担”中新增20%代偿风险的银行,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方。省财政厅金融处处长黎学东算过一笔账,银行业平均不良率接近2%,担保机构平均代偿率在3%左右,银行承担20%,也只有0.6%,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政府的介入,让银行提高了与担保机构合作的信心,降低了给小微企业的贷款顾虑。

  此外,政银担合作,还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客户源。就拿在全省率先开展政银担业务的邮储银行来说,截止目前,政银担余额已超过2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近500户,政银担业务对银行小企业的新增贡献达到46%。围绕这些客户提供的支付结算、资金归集、票据、对公存款、理财以及上下游链条式综合开发等综合金融服务,累计为邮储银行派生存款超过2亿元,综合营销收入2000万元。

  在钱力看来,率先在全国提出由银行承担20%的风险,目的不是让银行分散风险,把“包袱”甩给银行,而是让银行共同关注贷款可能出现的风险,“分担的目的是共管,只有共管才能更好地实现风险的有效降低。”同时,第一次将传统的银担合作变为政银担合作,通过省市县三级财政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补充资本金,建立风险资金池,构建了稳定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让合作的银行具备稳定的预期,增强合作的信心。

  “以前,银行和担保机构的风险承担机制是‘背靠背’,分别开展自己的业务,在各自的业务中都承担100%的风险,客户信息也相对割裂。”邮储银行安徽分行行长刘玉成说,“政银担”合作机制打通了三方平台,建立了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协同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机制、让三家在“扶小微”的过程中,从各自为战,到风险的分担与共管。

  “安徽担保模式”的含金量

  为新常态下财政支持小微企业拓宽思路,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

  2015年12月8日至9日,国务院融资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在安徽省召开现场会,推广安徽经验。中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小组以简报形式对安徽政银担试点作专题介绍……在破解小微融资难的探索道路上,一个广受认可的“安徽担保模式”已然形成。

  “安徽是全国首个提出担保机构政策性定位的省,首个实现政策性担保体系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省,也是第一个变传统银担合作为政银担合作的省,”钱力认为,安徽担保模式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形成影响,最重要的是让担保有了清晰的定位,有了良好的资本补充,有明确的服务目标,还有银行分担风险,“这既具有安徽特色,也切合实际操作要求,踏准了国家金融政策的节拍,符合金融改革的方向。”

  钱力告诉记者,全国目前有8000家担保机构,总资本1万亿,这么大的行业,因为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没有一个非常准的定位,逐步走向萎缩。而安徽用自己独特的实践,证明了政策性定位+政策性的体系+政银担合作+良好的管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能够让担保行业以及担保存量的实力有效发挥出来,准确地为小微企业服务。

  “安徽省委省政府非常认真地研究了担保的本质,在国内创新建立了权利责任对称的架构,在全国作出榜样,开了先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金融专家李扬在评价安徽担保模式时指出,过去中央在采取措施时,只是认定担保不可或缺,但对担保本质,担保如何有效运行还未做深入探讨,安徽的探索符合规律、也符合国际惯例,中央非常重视,迅速总结安徽经验形成文件,“应对当前的复杂局面,安徽比较早、比较自觉地进行了创新实践,符合中央关于‘市场发挥决定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精神,当前安徽在全国形势比较好,与此是密切相关的。”李扬认为,安徽模式诠释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融合统一。

  “安徽的‘政银担’模式,加入了政府的公信力,找到了一个好的结合点和好的机制,使银担合作更加顺畅、平等,取得的成绩可复制、可推广。”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表示,安徽融资担保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银监会将进一步推广宣传安徽经验、安徽模式,加大对安徽担保模式创新、担保资产管理和再担保机构建设以及对外合作的支持。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同时也是基本的民生。安徽省委省政府自2013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谋划促进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放大效应,运用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为众多的小微企业打通资金血脉,畅通资金流动。”罗建国指出,“安徽担保模式”通过创新财政手段与金融杠杆有效结合,更加尊重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同时,在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中,改变了传统财政主要依靠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大大提高了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为新常态下财政支持小微企业拓宽了思路。

  “近年来,安徽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融资担保模式,坚持扶小微、广覆盖、低费率、可持续原则,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助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了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经济发展。”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詹夏来指出,当前,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经济发展已经步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政策性融资担保将在安徽“调转促”行动计划中发挥愈加明显的作用,助推我省新经济的发展。

  “安徽的探索与实践只是一个开篇、一次尝试,未来政银担合作前景广阔。”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树隆强调,安徽将进一步完善新型融资担保模式,持续深化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精准化水平,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