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信息港免费发布内蒙古新闻  
首页|设为主页

胡一茂:西部苗岭写青春 绿色黔南展抱负

来源:内蒙古信息港   日期:2012-04-13  

      背景说明: 为切实响应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近日,黔南日报社与黔南热线新闻部联合策划推出了这期体验式采访专题报道,我们新闻工作者把镜头对准基层干部和群众,把笔头调向默默奉献的平凡人,努力展示他们动人的风采,张扬他们真挚的情怀,正因为他们默默的兢兢业业平凡作为,才有了我们经济的非凡成就,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团结进步。为此,我们走进了一个最基层的村干,一个怀着梦想的80后。

走进神秘苗寨

      “我们王卡村有个大学生村官,他带领群众种生姜,搞得不错,有机会能不能去采访采访?”去年秋天,记者到福泉市高坪镇采访临走前,镇党委书记翟建新说了这事。

      今年二月的一天,我们新华社、国际在线、黔南日报社、黔南热线等媒体朋友与福泉市长张仕雄交流时,大家谈到王卡村大学生村官的事迹,张仕雄马上责怪我们不够朋友,他说,人家一个外省汉族大学生,敢选择福泉最贫困的苗族村工作,而且能够得到当地苗族同胞认可,当选为村主任,多不容易啊!这么好的新闻,到现在你们都还没去采访? 

据说,数百年前,苗族同胞的祖先本是生活在开阔平坦的地带,后因战乱迁徙到仿佛与世隔绝的王卡,这里山高谷深,四周河流隔阻,易守难攻,原始森林,古树参天,猎物众多

      尽管我们一直在关注,但总觉得没有一个好的新闻由头,迟迟未走进王卡。

      3月30日,记者决定去探访这名大学生村官。

      连日雨天,进入王卡村的泥沙路坑坑洼洼,不好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庆红调了一两四驱越野车,市委宣传部长梁玉林专派熟悉王卡村情的新闻中心记者李良贵陪同。从市区到王卡村,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进入王卡境内,山高谷深,植被茂密,云雾笼罩。良贵显得特别兴奋,一方面是因他的初恋在王卡,另一方面是他素谙王卡许多旧事和典故,沿途,他追忆自己青春往事,讲述王卡古今传说,给我描绘了一个更加神秘的苗寨。

      王卡村地理环境十分特殊,东西南北分别与干河、清水江、蛤蚌河、冷水河相隔,山高谷深,非常闭塞,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铁柜子”。不仅外面的干部害怕被派进去工作,就连苗族同胞们赶场,也要攀爬几十里的山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未通车前,苗族同胞要到牛场镇赶场,卖生姜山货换点油盐什么的,得半夜起床,打着火把上路,单边走六、七个小时,来回两头天黑,脚板走出火子泡来。1983年8月8日王卡村才正式通车,第一辆汽车开到寨子头,只见过牛马这类大动物、从未走出大山的老人围观稀奇,抚摸尚有余温的车身,纳闷地问,这么大的“牛”要喂多少草啊?

      为劈开这条天堑通道,很多苗族同胞至今铭记一位湖南人,身置吊筐,悬在峭壁,抡锤凿眼,放炮炸山,不慎坠崖,魂归险峻的“三十三拐”。通车当年盛传的一首苗歌,仍刻于路边崖壁上:

 悬崖绝壁十万千,
彩虹飞架越天险;
党的恩情泰山重,
苗乡旧貌变新颜。

      车到此处,我们下车拍照,定格这段传奇险路,缅怀那位不知名筑路者。

公路盘旋在莽莽大山,深深峡谷之间,驱车前往苗寨王卡,一路惊险一路景,图为险峻的“三十三拐”一段

      据说,数百年前,苗族同胞的祖先本是生活在开阔平坦的地带,后因战乱迁徙到仿佛与世隔绝的王卡,这里山高谷深,四周河流隔阻,易守难攻,原始森林,古树参天,猎物众多。苗族男子喜欢斗牛,爱好斗鸟,豪放粗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广交朋友;而女子却更能吃苦耐劳,多情大方,背水打柴,料理家务,农活除了打田耕地以外,样样来得,里里外外很是能干,有的还胜过男子,素有“妹养哥”说法。深山苗寨每到丰收之后,农闲季节,民族节日,山坡上情歌绵绵,寨子里芦笙悠悠,斗牛场喧嚣阵阵,酒桌上情谊融融,很多民风民俗沿袭至今。

      今天的王卡村生活着2471苗族同胞,分散居住在头寨、新寨、上寨、岩寨、花涯、青杠坡6等个村民组,至今有的组仍未通车,耕地仅2240亩,由于历史原因和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一直甩脱不了贵州省一类贫困村的帽子。

传说,过去的王卡是原始茂密的森林,满山参天古树,水分涵养良好,寨子边几口井,水从未干涸过。良贵说这个寨子曾经出了一位大人物,他想去“探一下风水”,中国有些人喜欢专研影响一生顺逆幸福苦难因素的学问,所以古人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之说,在寨子入口处,我们仍发现了为数不多的这样几株珍稀古树。

      2007年6月底,河北北方学院又将有一批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 ,学院有3名西部志愿者名额,大家争相报名,美术教育系的胡一茂瞒着家人报了名,不久学校批准。在此同时,父亲已在当地为胡一茂找到了一份从事教书的职业。作为独子的胡一茂,父母强烈希望他留守在身边的老家张家口市附近工作。

      “爸爸、妈妈,我还是想出去闯一闯,干一点我想干的事情,成不成都不怪你们,但是,你们不同意,让我憋着梦想,在你们身边过一辈子,以后,我可能会怪你们的。”胡一茂回家与父母沟通,说出了去西部当志愿者的真实想法。已经五十多岁的双老,多年辛苦经营运输、煤炭小生意,建有一大平房,在当地,也算得上有点薄产人家。看着儿子去意坚定,他们无奈,但理解,唯有叹了叹气。接下来两位老人也跟着关心地帮助查阅贵州省情资料,交代孩子外出生活注意事项。“我们还是送送孩子吧?”很注重自立教育的父亲从读小学到上大学都没有送过胡一茂一次。今天,父亲听从母亲的提议,送胡一茂上火车,他们一直立守在站台上,看着将要远行的孩子,依依不舍。自认为坚强的胡一茂,此刻心头涌起一阵阵纠酸,眼圈噙着泪,强颜笑慰双老放心,直到火车开动,父母身影越来越模糊,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苗族女子吃苦耐劳名不虚传,一车姜种6吨多,每袋一百多斤重,4人肩扛下车,3人是女子,眼前的情景让我坚信在寨子里听到的一个传说:寨子里出了位苗族县长,有天,县长携夫人回家乡,顺车拉了一袋一百多斤重的大米,车停村口,驾驶员问那袋大米怎么弄?县长说:有人扛的。驾驶员回头看,县长夫人已经将那袋米扛上肩,走在前头,原来县长夫人就是从这苗寨出去的,尽管她成了县长太太,但苗族妇女骨子里勤劳吃苦的本色依旧没变。

      5年后的2012年3月30日中午,在离张家口市千里之遥的贵州苗寨王卡,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第一次在家门口的田间地头见到了用钢架搭建起来的据说是用来种姜的大棚。

      走进大棚,一群人正在忙活着,陪同的高坪镇党委副书记石剑指着一位瘦黑英气的年轻人说:“他就是胡一茂主任”。小伙子一手里拿着一叠有关大棚有关指标的资料,很热情地笑迎我们到访,伸出另一只手与我们相握,他芊细显黑的手具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这双手曾用画笔在纸上创作过无数美术作品,如今,正决心用钢件、薄膜、生姜、泥土及群众的信任为元素,在深山里的苗寨绘就一幅更具创意的蓝图。

村主任办公室签合同

      “我们都承认了,有些地方确实没有按你们原先口头上要求的那样做,但是,我公司也承诺了,今后大棚要是出问题,需要维修,随叫随到,你们还要扣20%的抵押款,是什么意思嘛?”承建温室大棚的公司代表刘天横很不高兴。

“我们一做都是几百万的项目,相信我们的实力和服务吧,截留下的钱虽然不多,我们回去无法向公司交代,希望你们理解我们的难处。”承建温室大棚的公司代表显然是个很精明的谈判行家,在利益面前绝不妥协,死活不同意截留20%保证金,就是10%他也不让步,厉害!

 

      “不是说这个钱不给你们了,我们也是为了保险嘛。”来王卡投资发展生姜产业的老板苏万金这样解释。

 

      “验收都通过了,你们还这样,我们想不通,到底是啥意思?”刘天横很气了,站起来走出了胡一茂的办公室。

胡一茂和苏万金协商让步条件,但是,第一次合作又担心对方的诚信度,很纠结。

      “苏哥,要不,扣他们10%抵押款算了?不然这合同没法签下来。”谈判气氛有点僵,在刘天横出去的空隙,胡一茂和苏万金沟通了一下。

 

      不久,刘天横返回村主任办公室,苏万金说,王卡方面让一步,只扣10%抵押款。谁知道刘天横还是不同意,这下苏万金也发火了,大家又争起来,朝各自有利的方面谈开去……

      3月30日上午,胡一茂代表王卡苗姜农民专业合作社方,苏万金作为投资方,刘天横作为大棚承建方,三方一起丈量、检查、对照协商定下的各项指标,实地验收刚刚建好的大棚。验收完毕,都一点过钟了,大家才拖着粘满稀泥的鞋子去吃午饭。

      吃过午饭,已是2点多钟了。三方需在胡一茂办公室签订一份合同,了结大棚建设的事。按说最多只要十来分钟,由于在承建过程中出现一些细节,胡一茂和苏万金担心,将来大棚出现质量问题叫不动承建公司,决定在合同中截留部分金额作为抵押担保,这样以来,谈判就拖延了一个多小时才签订成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斗智斗勇,谈判有了结果,三方终于在合同上签字、盖章了。

      整个谈判过程,记者一直在村委会主任办公室,见证了第一个苗姜项目签约仪式,项目总投资只有6万元多点,涉及直接担保金额也就是五、六千元。签字、盖章完后,记者为了调节现场气氛,怂恿他们握手祝贺合作成功,他们都开怀地笑了起来。

      记者无法了解那些上亿、乃至上百亿巨无霸项目的签订,参与谈判的人幕后的艰辛程度,而从记者所能见证的现场感受到:村委主任胡一茂今天签的不是潇洒而是压力。他说,之前有商家要与他签50万吨生姜供应合同,他都不敢,因为王卡还没有自己的基地和种植规模。在王卡两年多来,胡一茂倾注精力心血在生姜产业发展上。

三方在大棚里现场检查验收,项目承建方代表王天横在跟投资方苏万金说明工程建设情况。

      王卡村距高坪镇30多公里,早些年,村支书王元平到镇里办事、开会结识了还是西部志愿者的胡一茂,每次交谈,两人很合拍。王元平是个耿直的苗家汉子,他告诉胡一茂,自己文化不高,又不会上网打字查资料,,希望胡一茂不要嫌王卡条件艰苦,能到村里协助开展工作,胡一茂表示愿意。但是,志愿者期满后,镇领导考虑到胡一茂生长在大城市,又是独生子,怕他吃不下苦,就把他放在条件比较好的镇政府所在地的高坪司村任支书助理。尽管这样,王元平仍然与胡一茂交往密切,两人对王卡的发展都有一些思路。“去王卡村更能体现作为”,这成了胡一茂的强烈愿望。于是,他找到时任镇党委书记的胡凯旋谈了自己的想法,镇领导也很支持,经镇里研究决定,2010年1月胡一茂改任王卡村支部副书记。

 

王卡村主任胡一茂和投资方苏万金在现场认真检查验收大棚。

      到王卡后,他们经过多方调研,认为当地苗族群众有种生姜的传统,王卡生姜品质上乘,名声远播,决定以发展生姜产业作为助民增收的突破口。胡一茂四处搜集生姜各种资料,为此,第一根宽带网线从仙桥乡接到了王卡村,苗寨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同步共享海量信息。通过网上查询,胡一茂联系上了长顺县威远镇朝井村生姜合作社,交流生姜种植技术,分析市场情况。他们想去长顺实地取经,向镇领导汇报后,镇里非常关心,由镇人大主席王洪联系长顺朋友,并开车带领胡一茂等人前往长顺县了解生姜种植情况。

      回来后,胡一茂和王元平决定按新技术,用新品种在王卡发动群众种植生姜。万事开头难,5月种姜季节,群众习惯传统种法,大多数不愿意按他们的新法种姜。两人商量,决定承包10多亩土地并带动连片30多亩,作为生姜良种新法示范基地,对愿意参与的部分特别困难种植户给予姜种扶持,镇里为了支持,也帮助一定的补贴。

      胡一茂筹集了3万元,与王元平合计又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搞起了示范基地。“垄宽一米二,间距五十公分,姜头要向上,要记得里外消毒……”两人带着群众在地里按新法种起来了。

      “呵呵,我种了一辈子的姜,还用人来教?你们那种搞法得吃?”村里的种姜老手王德训不屑胡一茂在地里发动大家种姜的那套新法。

      “老王,你敢跟我打赌吗?你用两块地种姜,一块按你的老品老法种,一块按我的新品新法种,到时候看哪块收得多哪块算赢。”胡一茂向种姜老手发出挑战。

      “敢!”王德训不屑一顾,积极应战。

      收姜季节到了,丰收的喜悦风传苗寨,胡一茂一年来艰辛努力换来苗族同胞的认可,在年底,他高票当选王卡村委会主任,这在王卡苗寨历史上,苗胞让外来汉族大学生作自己的“当家人”还是第一次。

      采用新品新法种姜的群众,有的产量4000多斤,比传统种姜收入增加差不多一倍。种姜人家收入大增,为来年发展生姜产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年种植迅速增加到200多亩,不料,2011年遇到严重干旱,大家损失惨重,很多人亏得姜种款都无法偿还。胡一茂心像铅坠压着难过,一些群众安慰说:“胡主任,今年大家种姜亏了,我们不怪你,只怪老天,大家出去打工挣钱也要把姜种的钱还了,回来还要和你一起种姜!”听到大家的心底话,胡一茂看到了王卡生姜产业的希望,思考下一步更科学、更长远的发展路子。

胡一茂与苗族群众在搬运生姜种

      2012年正月十七,是王卡一年一度的传统民族节日,像往年一样,热闹非凡,人山人海,胡一茂抓住喜庆的节日机会,为“福泉市王卡苗姜农民专业合作社”隆重挂牌,从此,王卡苗胞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经济组织,这是王卡少数民族地区破天荒的第一次接受和学习外界事物的一大成果,也是一次改革。

      接下来,胡一茂对产业、市场、群众、资金、组织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调研后,决定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抱团发展生姜以及将来其他产业。运作下来,今年可望发展社员100多户,辐射200多户,生姜种植规模将达到800亩,生姜产值有望达到560万元。一些像苏万金这样具有敏锐市场眼光的老板,转向投资农业开发经营,加盟到生姜产业发展中来,在镇、市、州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一个以生姜产业为主打的更大的产业化综合扶贫项目已上报省里。

电话成了起床闹钟

 

      3月31日,天刚麻麻亮,胡一茂还在睡梦中,枕边的两个手机便响个不停。

      “胡哥,我们已经到福泉了……”从长顺县运送生姜种的小陈电话来了。

      “胡主任,发电机的柴油用完了,我们要下来拉两桶……”修上寨组公路的电话来了。

      “小胡,开挖机的师傅跑哪里去了?我们到处找不着……”修路的另一支施工队电话来了。

      胡一茂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先拨打几个电话,安排事情,然后匆忙洗漱,到隔壁伙房煮面条。王元平支书也早早的来了,两人边吃早餐边商量当天的分工。

      早餐后,胡一茂先去上寨组,那里的“一事一议”通组公路项目任务最压头。

来支援上寨修路的道坪镇施工队在工地上搭建一个简易薄膜工棚,吃住都在里面,幸好昨晚的雨不大,没被淋着。也不知道他们一大早起来忙什么,迟迟没有开工,胡一茂来实地了解,原来是电线不够用;烦心事一件没完又来一件,拉水泥的车子原本说,今早到王卡,现在又说,不想来了,胡一茂只好电话汇报领导,请火急协调。

      “一事一议”是公益性项目,考虑为王卡最贫困的上寨组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村委决定先在这个组实施,项目本应去年底通车验收,因去年那场特大旱灾影响,市里延期至今年5月验收。项目造价投资预算都是按地区平均价补贴,受益群众投工投劳,3公里总投资48万元。工程实施以来,难度大,进度慢,拖了全市工作后腿,高坪镇领导很焦急,明确人大主席王洪蹲村督办。这个项目难就难在因为是在苗寨王卡,这里一方砂石价格是市里的3倍,施工设备不便找,青壮劳力少,施工用水、用电无保障,施工材料运输成本是其他地区1倍以上。再难也要为上寨苗寨同胞修条水泥路!砂石昂贵就自己打,施工没有电就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没有水就用车子拉,人工不足就采取外请专业施工队支援和群众投工投劳配合形式。工作谋划可以说是到位的,具体实施工程中,还是不断出现新问题,胡一茂和王洪天天来回协调解决这些新问题。

借到1圈电线,道坪镇施工队的伙计们喜笑颜开了,胡一茂却不会像他们这样乐,公路离验收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工程的进度还是没有很大进展。

      “有些问题本来就应该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这也没有,那也不够,还叫什么施工队?我车子上有2圈电线,先借1圈给你们用,赶快动工吧。”从道坪镇来的施工队带的电线不够长,接不了发电机,又停工了,胡一茂不满意地说:“哪有你们这样做工程的?给我打张借条吧!”

 

      柴油发电机还没用叫起来,胡一茂的电话又来了,原来是拉水泥的驾驶员出问题了。头晚胡一茂跟他电话里商量,20吨的货车走仙桥不太安全,有段路基塌方新修筑,多日下雨不牢靠,劝驾驶员不要嫌远,还是走牛场来王卡保险,这边早上就组织人和小农用车在村委会集中,当天把水泥转运到工地。答应得好好的事情,驾驶员突然变卦了,今早却把20吨水泥卸在龙昌镇,说他不想来王卡了,胡一茂气得差点要骂人了。

去年大旱时,多亏市里和镇里的关心,送给王卡村苗族同胞这辆用拖拉机改造的多用水车,在苗寨,你用宝马来换,苗寨同胞都不答应。水车可拉3吨水,能在农用车都不能跑的村组小公路上跑,旱时为大家生活生产服务,如发生火灾,好可以当消防车,上寨修路没有水搅拌,它又成了工程车,村主任胡一茂在夸村里的宝贝水车。

      水泥是工程施工的主料,接不上趟影响可就大了,问题严重,胡一茂赶紧与市里和镇里领导汇报,敦促项目发包办公室协调解决,让驾驶员务必在今天把水泥拉进王卡。

      20吨水泥不能如期拉到村委,还带来更恼人的事情:来转运水泥的人和车不知道情况变故,这会造成一系列预想不到的后果。胡一茂深知“一事一议”项目实施组织人是难题,在项目实施前,为了解决好群众的投工投劳问题,他、王洪还有王元平到上寨组先后开了7次大小动员会。

      第一次动员大会上,他们把修通组水泥路的政策、好处、投工投劳的要求都作了说明和解释。会场上,群众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句,意见多建议少,最主要的还是牢骚和不满。        

      “我们家没有得到低保,谁家得谁家投工投劳!”有的群众这样说。

      “他们家人在外面打工,危房改造又拿到补贴,凭什么我们在家出苦力把村里的路修好好的,让他们赚钱回来有好路走?”有的群众发这样的牢骚。

      群众投工投劳的事情没有谈下来,大会开成了牢骚的大会,开成了不满的大会、开成了失败的大会。

      镇领导和村干部不气馁,又举行了第二次动员大会,会场气氛仍然充满火药味,效果和第一次大会一样。

尽管飘着毛毛细雨,上寨的苗寨群众还坚持在村里铺路,胡一茂说这样的毛雨不会影响工程质量,他也像爱作秀的大领导们一样,抄起家伙参加到苗族群众中铺路,刨推拉铲,熟练操作,那样子却不像在作秀哦。

      工作不顺利,胡一茂王洪他们心情都很不好,为此,还争吵起来,彼此责怪对方的方法行不通,吵归吵,争归争,两人回到村委,还是同吃一桌饭,晚上同挤一张床,接着商量下一步如何推开工作。他们仔细分析了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和群众外出打工的矛盾,王卡一半以上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如果群众完全在家投劳那么一家人一年的经济收入就没有了,不投工路又修不下去,虽然这是对矛盾,但是作为最基层的工作者应该充分体谅群众疾苦 ,就要千方百计的协调和解决好这对矛盾。他们拿出了“以资抵劳”、“以工换工”、“排班制度”几个方案。第二天太阳升起,他们又一起进村了,再缩小范围开动员会,向群众解释: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搞公益性事业时,外出打工人家不出人可以请人,也可以按出工人的工钱以资抵工;有事的人家可以叫亲戚朋友或者其他人帮自己,到其他人有事情不能参加公益事业劳动时,自己就出工去帮忙抵换;如有关公益性物资装车、下车不需要很多人,就按各村组各户要平均参与的原则进行排班制,排到那户那户必须负责出人,也可以请人代劳。

 

      又分别开了5次小会,群众接受了投工投劳参与公益事业的办法。按理说,今天拉来王卡的20吨水泥转运到工地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原通知转运水泥10人来的时间是上午,他们如果按时来了,没有活路做,人走了,下午再叫人来就很困难,农村群众各忙各,大家每天都安排有自己的事。胡一茂就得在大家还没有出门到村委集中之前,再次协调清楚。

      在上寨组,胡一茂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拨打,给大家说情况,讲原因,有时还走进群众家转告,忙完了下到村委会已是中午12点过。这时,长顺送姜种的货车迷路经一上午的波折,终于到了村委门口,胡一茂又爬上货车一起忙下姜种……

进村入户现场办公

      3月30日下午,在王卡村委会二楼走廊上,记者遇到一名30多岁的男子,样子潦倒:头发很久没修剪,乱发往后倒捋,灰扑扑的夹克印着泥迹,泛油亮的黑裤,看上去多时没换洗,脚上一双绿色长水鞋带着稀泥,他手里拿着一个咖啡色本本,慢悠慢悠地从村支书办公室出来,转走到村主任办公室,说是要找胡一茂打证明。

      办公室里人多,胡一茂很忙,大概地听了“潦倒男”讲的事,翻了翻那个咖啡色本本,看了看夹在里面的一张表后,胡一茂告诉他,支书现在在外办事,公章不在,能不能打证明的事,等支书回来再商量,让他先留下咖啡色的户口本和那张夹在本里的信用社贷款信息收集表,明天上午一定会答复他。“潦倒男”留下东西,怏怏地离开办公室。

      王卡村委会拿工资的村干包括胡一茂在内也只有三人,平常天,村委会只留一人值班,其他两个要进村入户抓工作,忙的时候,全部都得走村串寨。最近,村里修公路、打水窖、撑大棚、挖沟渠、春耕备耕事情多,镇里还派干部下来驻村帮扶,村干部更是没白天没黑夜地奔波在各个寨子。支书王元平的家离村委会只有两三里路,以前,他还可以在家帮干点农活,如有事要办,他再骑摩托来村委。

      从胡一茂来到王卡那天起,他俩商量,按各自专长分工:胡一茂跑外,目的就是借助外力实现王卡跨越发展;王元平主内,宗旨是调动当地群众自主参与王卡发展的积极性。现在,王元平忙得经常很晚不能归家,农活基本上由妻子全部承担着,被外面人称作王卡现任“苗王”的他成了“妹养哥”的村干,王元平也挺觉得愧对妻子。

      第二天上午,胡一茂从抽屉里拿出户口本和贷款信息收集表,带着村委会公章,开着镇里送给村委会的皮卡车去上寨找那个叫王德坤的“潦倒男”。

胡一茂在寨老王斌的引领下,来到急需贷款用于生产生活的王德坤家调查。眼前的王德坤家徒四壁,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经济收入来源靠妻子种包谷和自己外出打工。

      在王卡工作两年多,胡一茂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要真正了解到群众具体情况,必须掌握可靠的信息,可靠的信息来自有威望和信誉的人,这个人往往是大家公认的寨老,王斌在上寨就是这样的人物,他曾在高坪镇负责综合治理工作,现下挂王卡村委副支书,家就住上寨。寨子里人称他部长,喊他书记,还用苗话与他打招呼,人缘颇好。胡一茂在堆着砂石和水泥的寨子口与王斌碰头见面,拿出王德坤的信息收集表和户口本问了些情况后,让王斌领着自己上王德坤家看看。

      王德坤家位于进寨公路的左下边,一幢只建到顶不漏雨、门窗没安装、墙体青砖的房屋,就是王德坤现在住的家。紧挨着房屋前的牛圈,也只砌了几面砖墙便停工撂着,任由着日晒雨淋。

      看到胡一茂带着五、六个人来到自己家,王德坤格外激动,热情招呼,板凳不够,坚持要让客人坐下,自己站着。胡一茂告诉他,大家是来了解他家困难情况的,不坐下来怎么谈啊?王斌叫王德坤坐在胡一茂旁边,大家围着破旧的铁炉子,开始询问调查。

      整个王卡村有565户人家,领取低保就超过200户,贫困面较大。在福泉市,经济较好地区的群众,把拿低保看作是没有面子的事,有男孩的人家尤其忌讳,“吃低保”会被人瞧不起,还会影响娶媳妇,拒绝成为“低保户”。但在王卡这里,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观念不一样,认为能“吃低保”是一种优待,大家争着要这种待遇。因此,评定低保户工作,就成了焦点和难题,搞不好会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开展。

看到胡一茂在自己的贷款信息收集表上盖章了,王德坤脸上露出了微笑。

      “现在家里已经没有粮食吃,春耕又到了。打工挣的钱,盖房子全花完,房子还没盖成,跟信用社申请贷款1万,他们答应给8000,要村里出证明才行。”王德坤低声地说了自己的困难。

      胡一茂说:“你家的情况,我也知道一些,贷款主要是用来买春耕用的种子、化肥这些搞生产的物资,还有解决目前吃饭的问题,我会帮助你解决这些困难,尽快把贷款办下来,而且争取再多贷点,把牛圈也修好。”

      王德坤听胡一茂这么说,心里踏实了许多。

      “话说回来,今天,我帮了你,以后我有事需要大家帮时,看不到你的身影,就说不过去了。”胡一茂接着说。

      “现在,村里在修路,是全寨子的事情,在家的人一定要出劳力,听说你要出去打工?”

      王德坤:“是的,不出去打工就没有钱啊。”

      “能不能把寨子公路修好了再走?也可以帮家里搞春耕生产。”胡一茂问他。

      “等把路修好了,我七月份再走吧。”王德坤答应了,并保证当天下午就带着兄弟一起到村委会卸水泥。

      铁炉子旁,当着王德坤家人,胡一茂在贷款信息表上签了自己的名字,拿出公章盖好印,交到王德坤手里。

      从王德坤家出来,就有人跑来找胡一茂,说是阿文家兄弟女朋友昨晚被人打了,现在正闹得不可开交,已经打电话叫高坪镇派出所来人处理。

      “走!我们赶快去了解了解,看到底是什么回事。”胡一茂对王斌说。

      阿文家门口站着不少看热闹的人。胡一茂走进屋,叫阿文搬凳子到门口,把当事人招呼一起坐下,当着村里众人的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商量能不能现场就解决?

 

胡一茂在了解阿文家兄弟恋情的纠纷情况。原来,阿文兄弟的女朋友,是同寨子一男子家曾放鞭炮迎娶进家的人,现在又和阿文的弟弟好上。那男子上门讨说法,要阿文家赔补损失,没有谈成,争打起来。

      按照当地苗族同胞的习俗来看,这件事相当于是一起“婚姻”纠纷,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闹成大事。

      清水江把崇山峻岭割成一条深深的河谷,将王卡村和对面的开阳县隔离开,却阻挡不了自古居住两岸的苗族同胞往来,他们民风习俗相同,山歌传情,倾诉衷肠,两相爱慕,姑娘愿意,小伙接纳,就可以牵手到男方家木楼居住。为表示得到全寨子人的承认,男方家摆上酒席,邀亲唤友前来祝贺,赴宴人买来鞭炮,炮响意味着寨子里明天又多了位新人,“放炮”就是表示姑娘有主了。

胡一茂和王元平遇到村里有什么拿不准的大事,就经常到德高望重的寨老王琦家请教。

      阿文家兄弟的女朋友,曾经和上寨的一个男青年好,并被人家举行过放鞭炮迎娶的仪式。之后,男方外出打工,她又回到对面的开阳县娘家。不久,便与阿文的兄弟相识相爱,阿文的兄弟把她领回寨子,住在阿文家。后被寨子的人发现,外出打工的那男青年立即赶回来。于是,就到阿文家讨说法。经过争吵打闹后,同意放弃这女孩做自己的媳妇,但要阿文家给“损失补偿”费。费用数额协商不下来,那男子便声称:此事解决不好,出人命不要怪他!

      胡一茂让双方谈谈自己的想法,说说各自的要求。

      阿文认为男方提出的“放炮”补偿费太高,不接受。

      男青年认为阿文承诺的数字离自己的损失太远,不同意。

      胡一茂让寨老王斌“当个中间人”,请他说个数供双方参考。阿文认为还是高了点,谈不拢。最后,在场的高坪镇党委副书记石剑再次和男青年沟通,讲了一些他听得进去的道理,建议也退让点,并给出一个“吉利的数字”让双方再考虑。结果,大家表示同意。这下,调节总算是成功了。双方保证:按今天协商好的意见处理,王斌和在场的乡亲是见证人,这件事到此了断,以后双方还是好兄弟,谁家有事需要帮忙,一定到场,他们互相握手言好。

      胡一茂接着打电话给高坪镇派出所,让他们不要出警了。

苗寨夜话读80后文

      濛濛春雨化为滴答滴答屋檐水,苗寨夜晚尤显寂静,王卡村委会办公楼正在维修,圆竹捆成的脚手架将整幢楼房包住,只有二楼一间屋子亮着灯,那就是胡一茂的办公室和寝室。

      “时间过得真快,毕业报名争当志愿者时,我还不到24岁,来贵州转眼快5个年头了,往事历历在目,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苗寨春夜,寒意袭人,3月30日晚,记者与胡一茂围炉夜话,倾听他讲述扎根贵州山区基层的燃情经历。

寨老、支书、镇领导在王卡村民家向记者介绍胡一茂的事迹。

      胡一茂和同届校友王旭初到高坪,并没有被安排多少工作,多是在镇机关帮写写材料,谁办公室电脑坏了帮修修整整,偶尔陪领导到村里检查检查。高坪镇领导如同许多基层乡镇领导想法一样,这些远离父母的西部志愿者,多是80后第一批独生子女,就算基层工作再多再重,再苦再累,也要尽量照顾这些孩子,毕竟人家只在本地呆一年时间。

 

      远离城市,近无亲友,事情不多,两个年轻人反而觉得精力过剩,争着包揽镇机关的一些工作,抢着找事情做,镇上几家打字复印店,过去,电脑出问题,须到市里请专业人士来,现在,胡一茂他们义务保修。一年不到,尽管很多当地人还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只听说:镇里来了两个大家都喜欢的北方大学生。

      这年,林权改革工作启动,这是个技术活,光有吃苦精神还不一定能拿得下,还需要懂绘图,会电脑,完成大量图文数字表格资料,林业站只有1人,怎么办?镇领导大脑扫描完机关所有还能用的人员,发现只有胡一茂和王旭合适,可是,活路太苦了,不忍心安排他们。

      考虑来考虑去,实在无人可用,镇领导决定找他们谈话。

      胡一茂他们两年轻人欣然受命。

      “小胡,听你说会开车?开这辆车带我到下面转转吧。”胡凯旋坐着胡一茂驾驶的车颠簸在乡村公路上。

      回到镇里,胡凯旋很满意,把车钥匙交给胡一茂:“驾技不错,这车子就归你用,林权改革的事给我干漂亮点”。

在村里工作,没有正常的起居作息,忙起来,吃饭有时一天就2顿,这是胡一茂备的干粮,回来晚了可以用作充饥。

      开着皮卡奔波于崎岖山区,带着皮尺翻越山岭河谷,从戴草帽的夏天,干到冰雪封山的寒冬,胡一茂他们由白面书生变成黑瘦民工,高坪镇第一手珍贵林地资源资料完成,镇领导非常满意。接着,民生工程的农村危房改造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来了,还是由胡一茂担当,一年多的磨练,他们熟悉了高坪每个村寨,每座山脉,每条河流;更多的群众认识了他们,喜欢上他们,因为他们曾经到过那些苗胞的木楼,进过那些偏远小寨子,喝过村民的酒,吃过村民的饭,住过村民的家。不知不觉志愿服务西部期满,胡一茂在高坪镇干得乐不思蜀,志愿者的身份却忘报续申手续了,高坪镇领导为争取名额,亲自跑市里、上省城要增补名额,强烈要留下胡一茂。

      “领导的关怀坚定了我的留下,同事的关心,让我不想离去。下村回来很晚时候,凯旋书记总是吩咐镇食堂增开小灶;每到节日,同事热情邀请上他们家……”胡一茂回忆着在镇里当志愿者的那些岁月。

这些堆放在胡一茂床边的芦笙是苗族同胞喜欢的乐器,在胡一茂的精心彩排下,通过海选,王卡苗族同胞带它们曾上过贵州电视台演播厅参加多彩贵州比赛,这事情成为苗族同胞的无比荣耀。

      “其实,我最怕过节,因为想家。”说到这里,面前的胡一茂眼盈泪水:“今年春节回家住了一个星期,带着媳妇离开家的那天,我知道父亲躲在隔壁房间哭。平时给父母的电话多是报喜不报忧,自己工作上苦累纠结不想让他们知道,免得增加老人的牵挂和担忧。父母期望我在这边干得好,过得幸福,所以,当我评得市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西部志愿者这些荣誉时,我第一天晚上给父母去电话报喜,我知道,在他们心里,儿子的荣誉就是父母在乡亲们面前最大的骄傲。”

这些宝宝服是胡一茂的一位朋友送的,有宝宝的苗族群众来村里办事情,胡一茂就送一盒给他们。此外,胡一茂每年拿出400元给村完小校长,看到上学的孩子谁没有鞋子穿,衣服太破,就由校长替学生添置,还要求校长不要告诉学生是他送的。

      再延续西部志愿者服务两年后,胡一茂转任为大学生村官,高坪基层的工作经历,让他感受到了黔南干部群众情怀,陶醉于多彩魅力的绿色黔南。这期间,他与一位来自唐山、也在福泉市牛场镇服务的西部志愿者姑娘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去年他们双双把户口从老家河北迁到福泉市组成了家庭,成为名符其实的黔南人。贵州的工作、生活让他们爱上了这里,胡一茂告诉记者,以后,要把父母劝来贵州生活、安度晚年。

      “我把王卡每个苗族同胞当作我的亲人,尽我最大力量帮助他们改变现状,我深知一人势单力薄,但我更坚信有很多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跑市里部门单位办事,很多人都不认识我,但是,听说我是王卡的那个大学生村官,人们显得特别热情和欢迎,都在努力的想帮我做点什么,我发自内心感觉,这是一种无形的支持和关怀。记得,发展发展生姜遇到资金困难时,镇领导给予种姜户补贴化肥,市委组织部立即帮助从财政协调了20万元,虽然后来这笔钱因故没有用成,但是,为表示支持,无论如何也要送给一车农膜,让我拉回去免费发给群众……”胡一茂说,当地的很多干部对他都很好,这缘于自己是为群众办事情,其实,也是很多干部心里想做的事。

从一望无际的北方平原,来到这个万山重叠的苗岭王卡,胡一茂在这里寻找他的人生价值,展示这个80后艺术生的个性。

      “王卡的群众知道,我也明白,我不可能在这个村呆一辈子,走得时候,可以带不走一片云,但一定要为王卡留下点什么,比如产业、基础设施、人才、团队、制度、作风等等,我和王支书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总之,离开时,我要做到无怨无悔于王卡。”在我们谈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时,胡一茂说了很多很多。

      胡一茂枕边放着一本由青年学者、资深传媒人彭维锋撰写的《华西道路》,序言部分有一段文字,依稀记得大意:有这么一群人,由于历史条件和特殊环境所决定,他们一直坚守在中国社会最艰苦的基层,背负重托,承担责任,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国家和人民工作。胡一茂,这个80后,如今也为这群人中之一。

      采访前,记者曾与福泉市委宣传部和组织部有关领导交换过意见,认为要力争找一个好的角度去挖掘,努力树立一个成功的典型。两天来,与采访对象同工作、同吃、同住,一直没有刻意对准某个角度,有意拔高某种思想,只是把胡一茂这位大学生村官一天所做的事、所讲的话,所接触的人、所谈思考的问题大致记录下来,以随记形式,呈现给读者一个“原生态”的80后,他们在含泪吟诵“我们今年28岁”后,告别任性,割断学校与社会的脐带,去体味成熟的阵痛,渐渐形成个性,相继跨入而立之门,正视现实社会,勇敢地去搏击更加精彩的人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