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信息港 日期:2012-06-06
一个炎炎的夏日,带着激动、崇敬和好奇的心情,我走进了这所充满诱惑的学校。
柘城教育局局长余方林:柘城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财政状况相对落后的地方,但走进柘城县实验小学,却让人耳目一新:四面合围、三横两纵布局的连廊式建筑楼群气势恢弘,校园内假山、喷泉、雕塑、花坛应有尽有,互联网计算机教室、液晶投影多功能电教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大型图书室一应俱全。尤其是新落成的“襄山书院”主体综合楼,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古色古香,勾起人们对这座“百年老字号”的无限幽思;而第五层240平方米展厅内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奖牌、奖匾、奖旗、奖状、奖杯,分明又在向人们讲述着这座百年名校于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骄人业绩。
单说近年来,该校就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千秋杯管理先进学校、省德育先进单位、全国红领巾达标创优先进学校、省为人师表先进单位、省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等,并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实验基地”、“河南省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基地”,被誉为“豫东小学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柘城教育局局长余方林指出名校出名人,名人带名校。现任柘城县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余永红就是这所百年名校培育出的杰出代表。她把包含着智慧、真情、心血、汗水的30年金色年华奉献给了这所学校,在前人的基础上带领这所学校一步步走向辉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她先后受到各级各项奖励200多项,其中有“全国教育系统百名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女能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商丘市十佳校长”、“商丘市首届十大女杰”等。另外,她还光荣地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妇女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第八届妇女联合会执委等。《中国普通教育优秀教师名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等书分别收录了余永红的事迹,称她为“师之楷模,德之懿范”。
在柘城县实验小学采访的日子里,我不由得感叹这所“百年老字号”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抚今追昔,更为感叹的是,这所学校百年沧桑巨变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古襄山今襄山同是襄山今非昔比今育人古育人皆是育人理念不同
这是柘城县实验小学2001年建成的“襄山书院”主体综合教学楼上的一副对联。为何取名“襄山书院”?这里有一段典故,而且牵出柘城实小百年校庆的根由。
史料记载,坐落在现柘城实小院内东侧的原襄山书院,原名“文启书院”,始建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场所。当时“书院不宏,设施不全,文场房院不敷使用。第逢县试,惟草率搭棚。生童临场,自备桌凳,一遇风雨,不惟深受劳苦,而且考卷玷污。后经本县贡生王永祥、武莲亭等人倡议捐献资材,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呈请知县钟丞堂重修,并新建大厅三间,考场数十间,作为童生考试场所”。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又由绅士由瑞麟、窦世纭等人监工,知县余家谷捐献俸银,增建号房宅舍数间。工竣之后,改名为襄山书院。之后,知县元淮再度重修。
由此可见,襄山书院的历史比柘城实小的来历更久远。
柘城教育局局长余方林:再说百年校庆的根由。20世纪初,列强依靠船坚炮利大肆侵吞中国,废科举兴新学成为新潮流,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土崩瓦解。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柘城县清末举人刘鹏九顺应潮流,改襄山书院创办柘城县高等小学堂,从而成为百年柘城实小的“元勋”人物、“首任校长”。接下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6年,“柘城县立高等小学堂”改名为“柘城县立高等小学校”。虽一字之改,但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后,多灾多难的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将遗留下来的原“襄山书院”旧址,连同附近的城隍庙、周家宅基,分期处理归属学校,初名“城关完小”,1956年改为“柘城县实验小学”。之后,这所学校又经历了“文革”期间易名“红卫小学”的曲折。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柘城县实验小学”校名恢复,从此凯歌高奏,岁岁报喜,步步登高。
“古襄山今襄山同是襄山今非昔比”。柘城教育局局长余方林:如今的柘城县实验小学与100年前的古“襄山书院”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设施不全,文场房院不敷使用”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学校规模已发展到拥有4980名在校生、85个教学班、326名教职工,建有6栋集教学、办公、实验、寄宿、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连廊式建筑楼群,总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尤其是历经10个月、投资260万元于2001年竣工的5层“襄山书院”主体综合教学楼,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琉璃瓦盖顶,汉白玉栏杆,紫红色明柱,外观气势恢弘;一楼正中央前排有两尊金龙盘柱,寓意当代少年儿童如双龙腾飞;5个性能良好的互联网计算机教室、54座语音室、2座液晶投影多功能电教室,25个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再加上双向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网络和地面卫星接收系统,电化教学丰富了这座古色古香建筑的现代化内涵。另外,学校还建起了600平方米的德育教育陈列室和藏书5万余册的大型图书馆,建起了宽敞明亮、空调暖气设施齐全的学生寄宿公寓和同时容纳800人的学生餐厅。教室、餐厅、公寓内均安装了降温、取暖设施,孩子们无论炎夏还是严冬都能心情舒畅地学习和生活,再也不是100年前“草率搭棚,自备桌凳,一遇风雨,深受劳苦”的情形。过去残垣断壁、低矮破旧、脏乱不堪的景象彻底改观,取而代之的是高楼相连、草木峥嵘、鲜花斗妍、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原任河南省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曾到柘城实小视察,他风趣地说:“柘城实小的环境比我们的省委大院还好。”
柘城教育局局长余方林:“今育人古育人皆是育人理念不同”。100年前的古“襄山书院”是科举考试的场所,其育人的理念是忠君取仕,特别是八股式的科举制度牢牢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而今天的柘城实小则是全新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围绕这一办学理念,该校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他们不仅开设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而且近年来增设了英语、书法、绘画、舞蹈等课程,成立了儿童艺术活动中心,组成了150多人的学生军乐团、腰鼓队、小号队和20多人的教师管弦乐队,还成立了合唱、电子琴、小提琴、田径、武术、科技等10多个兴趣小组,动员学生自办小校报,争当“校长小助理”,争当“小旗手”,争夺展示个人特长的“金苹果奖”。学校每周一都举行升国旗仪式,还经常开展板报宣传、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爱国主义影片评议、文体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本引向实践,从学校引向社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校小学生创作的绘画、书法、小制作作品以及学生军乐队、腰鼓队、小号队上百次向社会展示演出,儿童艺术活动中心自编自演的合唱、小品、舞蹈等节目多次在全县节日联欢会上亮相,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庆祝建国50周年期间,柘城实小表演的幼儿歌舞《群狮争雄》与《月儿弯弯》,先后在全市实验小学文艺汇演和全市民间艺术汇演中夺冠,并在商丘电视台2000年春节晚会上向全市展播;在全国青少年读书读报知识大赛中,该校代表队连续五年占魁夺冠;在全国各级组织的音乐知识大赛、体育项目竞赛、书法绘画展览、阅读写作比武、学科知识联赛中,县实小的孩子们荣获各种奖项达340多项。在1998年庆“六一”联欢会上,美术班20位同学共同即兴创作的长达10米的巨幅简笔画,书法班20位同学即兴挥毫书写的20幅书法作品,让县领导们啧啧称赞。今年春天,该校学生马金鹏、王金良的绘画作品在“悉尼第八届世界和平书画展国际儿童书画展”评奖中获金奖,其他6名学生分别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丹心白发粉竹一枝育桃李红烛春蚕清风两袖心无愧
柘城实小“襄山书院”主体综合教学楼大厅右侧悬挂的这副对联,横批是“志存高远”。这是人民教师的真实写照。但不知怎的,我每次驻足吟哦,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该校校长余永红的身影。
余永红现年50岁,如果算上在农村老家的两年民办教师经历,她从事教育事业已经32年。如果从她1973年商丘师范学校毕业算起,她在柘城实小当“孩子王”恰好整整30个春秋。
30个春夏秋冬,30载风风雨雨。从教师到特级教师,从业务副校长到校长,从省党代表到全国人大代表,从省部级劳模到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从商丘市“十大女杰”到商丘市“十佳校长”,她的确得到了许多,但了解她的人知道,她付出的更多。
1973年,20岁的余永红从商丘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柘城县实验小学当教师。那时正值“文革”后期,“读书无用”还有相当大的市场,教师被称为“臭老九”地位低下。余永红是一个认准目标百折不回头的人,她在日记本中写道:“有人对老师歧视,说明其知识贫乏,更说明教师工作的重要。地要有人种,机器要有人开,教师也要有人当。我既然当了教师,就要当到底,当好它。”从此,要当一名好老师的念头就像一粒顽强的种子,在她思想深处生根发芽。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明天。为了让花朵开得更鲜艳,余永红甘当辛勤的园丁。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每名学生都连着她的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放学了,她还待在教室里辅导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每逢星期天,她利用晚上做家务,腾出白天的时间进行家访。每个学期,她都坚持家访30多次,写联系信300多封。园丁育桃李,桃李亦有情。一次,余永红发着高烧仍在上课,被细心的孩子发现了“秘密”。第二天,余永红拖着病体登上讲台,不禁惊呆了:只见讲课桌上摆满了橘子、苹果、蜂蜜和纸包的、瓶装的药品。她马上明白了一切,强忍泪水说:“请同学们放学后把东西拿回去,老师只留下大家的一颗心。”那节课,台上台下五六十双眼睛都是湿漉漉的。
“教师的两只眼睛不能老盯着课本,盯着考卷,而应该孜孜不倦地寻找开启童稚心灵的金钥匙。”这是余永红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她除了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外,口袋里经常装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各种知识。面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她总能设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1985年,余永红知难而进,主动承担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任务。经过努力探索,她终于使入学仅一年的学生人均认识汉字2000多个,一般能写200多字的短文,圆满完成了实验课题。到1990年,她跟班教的49名学生全部考上县重点初中。由于这项科研成果影响较大,她先后被吸收为河南省推广普通话研究会会员和全国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会会员。
为了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使其尽早展开想象的神奇翅膀,余永红在教学之余,积极鼓励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办手抄报。于是,《腾飞报》、《未来报》、《创造报》等凝聚着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多种小报诞生了。这些小报虽然稚态可掬,却成为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少儿园地,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据统计,两年多时间,余永红教的学生就自办各种手抄报500多份,还向各地报刊投稿300多篇。余永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相继撰写《论家庭教育》、《问的启迪》、《在改革实验中探索前进》等论文60多篇,或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或在省市学术会议上交流、宣读。
余永红在教学工作中所进行的诸多探索,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关注。1990年以来,她先后应邀或受省语委委派,到曲阜、平邑、徐州、盐城、偃师、温县、周口、商丘、民权等地授观摩课90多节,受到广泛好评。同时,她先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并担任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河南省教育学会理事、河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等。
1997年初,余永红众望所归,接任柘城实验小学校长职务。按理说,她从一名普通教师,到班主任、教研组组长、年级组长、业务副校长,一步步走来,又懂业务、威信高、有魄力,当校长是游刃有余。可她不这样想,她认为,从一名教师到一校之长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加重,为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只有比过去更加努力,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开拓创新、拼命向前。
奋斗乃创业之本。余永红初任校长,摆在她面前的是这样一个摊子:学校大部分教室是解放初甚至是旧中国建的,危房占80%,班额最大的竟达到126人,4000多名师生使用的还是解放初建的土厕所,脏乱不堪。面对困难,余永红没有退缩,而是果断提出:“有条件要发展,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一定要把柘城实小这个育人的摇篮牢牢地构建在豫东大地上!”于是,经过她的辛勤努力和上级的大力支持,学校的面貌不断变化,1997年建起了560平方米的双层水冲式厕所,2001年建起了仿古建筑“襄山书院”教学楼,2002年建起了寄宿部教学楼,2003年春建起了东教学楼,其间又整修了上个世纪80年代建的部分教学楼,几年来累计投资近千万元。
在加快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余永红响亮提出“依法治校,依德治教,民主理校,科研兴校,争创名校”的办学方针和“建设一个朝气蓬勃的领导班子,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创造一个最优化的育人环境,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工作计划。她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尽快把柘城实小办成“学校有特点,教师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规范化、标准化学校。她深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此,她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几乎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在她的感召下,八名领导班子成员个个争先恐后,以学校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团结一心,步调一致。1999年,商丘市教委对全市九所实验小学进行综合评估,柘城县实验小学总分第一。市教委的总结报告中说:“柘城实小的每一块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教室、每一棵花木,都有着育人的功能,不愧为豫东小学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珠。余永红同志当教师是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是一名好校长。”
随着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尤其是她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余永红面临着种种诱惑。她丈夫在广州工作,夫妻二人两地分居20多年。其间,闻知余永红的名声和了解她在教学上的独创性,广州、深圳等地的学校曾不止一次地向她发出邀请,聘她当老师甚至校长,年薪都在10万元以上。夫妻团聚,薪水丰厚,面对这天大的好事,余永红经过一次次思想斗争,结果是一次次婉言谢绝。她说:“如果有了一点名气,就想‘孔雀东南飞’,势必削弱本地的人才资源,造成恶性循环。月是故乡明,人是柘城亲。我深深眷恋着家乡这片黄土地。荣誉是家乡人民给的,我不能只图自己安逸,只有安心工作,倍加努力的工作,才能对得起父老乡亲。”
志当存高远,这不正是余永红的真实心声吗?!引万道清泉浇灌祖国新花朵倾一腔热血铸造人类美灵魂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爱。余永红深悟其中真谛,因而她为这副写在“襄山书院”门柱上的对联拟的横批是:爱满天下!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兴校必先强师,不是强一两名教师,而是培养锻炼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队伍。余永红与前面历任校长一样,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教师高尚师德,倡导敬业爱生奉献。上任之初,余永红向全体老师提出了“没有德不能当老师,没有才当不好老师,没有创新当不成名师”的口号和“扬师德,练师能,铸师魂,育新人”的要求,积极实施了以争创十个文明班级、百名文明教师、千名文明学生为内容的“十百千工程”。要求每位教师牢记誓词“我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育人为本,敬业爱生,传承文明,启智求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终身学习,勇于创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大力弘扬柘城县实验小学“七大精神”,即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勤奋忘我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呕心沥血的育人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做到“三具有”,即具有高尚的品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具有渊博的知识,培养驾驭教材和讲课艺术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改革教学方法,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多年来,每位教师都无私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生敬业,发挥了良好的师表作用。
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业务素质。自1995年以来,该校所有任课教师全员参加了县进修学校举办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开展了基本功拉网测试验收活动、“十课型”教研活动和读书读报比赛活动。同时,派出教师到全国各地听课学习达200多人次,并购置1200多本特级教师教学录相带,不断邀请外地专家来校作示范课及教育理论讲座,借他山之石,筑名校教坛。余永红还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达到“十个一”,即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练一手规范的三笔字,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自制一件科学实用的教具,掌握一套熟练的电教器材操作技术,上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撰写一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实施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实验课题,闯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教改路子,培养一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业余爱好。同时,还要求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要上好“过关课”、“培养课”、“合格课”及“拔尖课”,青年教师全员参加上“比武课”,年级组骨干教师要上好“研讨课”、“创新课”,各科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要面向全县讲“观摩课”,挑选青年教师下乡讲“下乡课”,从各种课型中选出“优质课”。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柘城实小一批批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如现为河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的特级教师徐吉新,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优质课教师崔晓霞,省级骨干教师李光、邢飞、宋学利、王雪颖、李秀华、梁玉玲等。目前全校326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95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11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1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教师的89.6%,教师合格率达100%。许多青年教师都这样说:“到了柘城实小,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天天都在提高,日日都有进步,就是一块生铁也能够百炼成钢啊!”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柘城实小追求的育人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广博的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形势下,该校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的育人观和教育教学质量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逐步建立了师生双向成才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了“课堂教学讲艺术,自由活动有规律,集体活动上水平,兴趣小组出特色”的素质教育路子。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也是教师探索课堂艺术的练兵场。余永红引导老师们从优化课堂结构、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入手,彻底革除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独角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开展了“注提”实验、“减提”实验、“多媒体教学”实验、“器乐进课堂”实验、“计划作文”实验、“创新教育”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师生相互交流,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此同时,他们切实打破了以考分衡量师生的旧观念,采取基础知识测试与能力考查并重、平时成绩考查与期末成绩测试并重、口试与笔试并重的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对教师实行全面量化考核。如此,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如“注提”实验班的学生人均识汉字3000多个,全班写日记作文1200多篇、自办手抄报200多期、用瓜籽及铅笔屑等粘贴画300多幅,18位学生在全国获奖,5位学生荣获“全国好儿童”称号。
柘城教育局局长余方林:柘城县实验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校长余永红曾作为全省惟一的一所实验小学特邀代表在全省教育宣传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在全国21世纪优秀小学校长管理论坛上介绍经验。
百年名校,沧桑巨变。“引万道清泉浇灌祖国新花朵,倾一腔热血铸造人类美灵魂”。如今的柘城县实验小学正逢盛世,展望未来,“百年老字号”必将大放异彩,再创辉煌!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